人的脑回路运作或思考的方式不尽相同,也不是今天才知道的事。对于不同属性的人,比较尊重的说法是“神经多样性”(neurodiversity),意即性格呈现出来的样貌也可以是多元的。至少我是这样理解,或者说有明白到这层面也可以是多元的,接受差异不是一个理想,而是希望自己做得到的一个素质。

而注意力不足过动症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e Disorder, ADHD) 正好是神经多样性的面貌之一。再细分的话,就会知道ADHD 还有阅读障碍 (Dyslexia)、数字障碍(Dyscalculia),有些人则有“对立反抗症”(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ODD) 的情况。

大概比较多人知道的是ADHD儿童长大之后可能有亚斯伯格症 (Asperger's syndrome)。虽然现在亚斯伯格症已经被删除了,但其症状不容忽视。简单来说,若感觉某个人好像“很白目”,在小细节的事情上“很机车”,你上网找以前对亚斯伯格症的定义,若一半特征很相似,大概是跑不掉了。

拿走亚斯伯格症这个名词、一律冠以“自闭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其实我一直觉得莫名其妙。仿佛辞退了气象报告员,这世界就再没有气候变迁这回事了。很简单一件事,即使幼年没有受到过动症困扰,有些人长大后渐渐发现自己有亚斯伯格症的征状,不一定是自我判定,但至少可以提醒自己哪些方面需要多注意。没有了亚斯伯格症的症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

读过这本杂志《Understanding ADHD》之后才发现,原来女性的过动症可能没有被发现,因为小时候不像状况相似的男生那样比较蹦蹦跳跳,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状可能受到忽略,因此老师和家长可能错过了诊断的时机。过动症儿童若长大后发展成亚斯伯格症,会不会只是被误认为“这个人很有才华,但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听说最近被诊断出有过动症或自闭症的小孩愈来愈多。换句话说,不少成年人可能察觉现在的小孩注意力不集中、动辄哭闹鬼叫,非常喜爱重复性很高的玩意儿?这本杂志教导的方法,就是鼓励学一个兴趣,任务中也有一些重复的动作,但是必须避免太过刺激的游戏。另外,学会深呼吸、数五下再冷静下来,或者找到转移自己注意力的方法等等,其实对所有人都有用处。

尤其是当代社会人人耐性大不如前,手机上瘾症所造成的注意力极短而且理解能力大打折扣(若还没有崩塌的话),大概很难有人可以保证自己一定沉得住气,遇到不同状况时可以不发飙。身边若有人呈现ADHD或自闭症的症状,跟他们沟通都需要耐性,平日与没耐性的人对话,让自己沉得住气的方法其实非常有用。

若有症状,尝试自己克服或找方法应对;面对有症状的亲友,我们也想办法让他们好过一些,不要让那些很像自闭症的症状埋没了他们的才能。

这算是各有提升的状态,我且称之为各自练功。
 

姚文杰

台师大中文系毕业,澳洲认证翻译师(中译英)。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