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将于8月28日在我国上映。这部电影在大陆备受好评,大马却有网民说一些不好听的话,黄金祥先生写了一篇文章予以批评。文中列举的不中听的话,其中有一句是“什么时候拍《文革照相馆》或《六四照相馆》?”。黄金祥先生没有直接回应这一点,我这就说两句。
      
做过学术研究的人都受过以下的基本逻辑训练:论述中不可只说对自己有利的论点和论据,还必须讨论对自己不利的论点和论据。更甚者,还必须自觉地主动探讨曾有哪些对自己不利的论点和论据。

这是一个不容易的要求,也是不容易培养起来的素养。但如果导师知道有哪位研究生做不到,都会要求他们必须做到。而导师本身是否做到,则要看他自己的学术功底了。

教育上其实也有类似的情况。我是这样教育小朋友的:如果你在成绩好的时候愿意对别人提自己的成绩,那么你就要在成绩不好时也肯对别人提自己的成绩。你是怎样的人自己最清楚,如果你不愿意未来在考不好时提自己的成绩,那么最好眼前就不要有好成绩时向别人提起。

当然,我知道,有些人说用“平常心” 看待就好,成绩好高兴时就尽情说吧,成绩不好消沈时就别说吧,别人会明白的。我个人认为这是种偏颇的教育。

以上的逻辑要求在生活上也不容易做到。不容易做到的层面有几种,有的人是不知道有这种要求而做不到,而有的人即便知道有这种要求也不情愿去做。试想,根据这个要求,在社交媒体上就不应该只上传自己开心的照片,伤心的照片也理应上传才对。但,有谁会愿意负责地、不误导人地开心照放50张、伤心照放50张吗?

提出“什么时候拍《文革/六四照相馆》” 的人就是在善用这种不容易。既然个人不容易做到,国家就更不容易做到,纯粹因为国家比个人复杂得多。

可以这么说,这些人并没有否定《南京照相馆》的好,只是他们开出了一个衷心接受《南京照相馆》好的前提条件,就是中国也拍《文革/六四照相馆》。

从现实和政治层面说,其实很容易了解为什么不必去理会这些让人做完人的条件和要求。文革或六四对中国都是伤痕,他们有他们的深刻伤痛,外来的日本暴行他们会站起来反抗、谴责,难道自己的锥心之痛在心里折磨、疗伤还不够,还需要让他们做出一副自揭伤疤的姿态你才满意?从这点看,抬出这个前提条件的人是在用上文提到的自己的“不愿意做到” 去要求别人的“不容易做到”,算是违反孔夫子教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一例。

有过基本逻辑训练的人都知道,不管有没有《文革/六四照相馆》,都和“南京照相馆”好不好无关。但终归我们得理会他们的逻辑攻击最表面的一点。诚然,即便如果真有《文革/六四照相馆》,这些人也很可能轻易地开出其他的接受《南京照相馆》的条件,毕竟还是能有比较好。但问题是,为什么这些人在提出这些前提条件时,形式化死捉《文革/六四照相馆》,而没有看见以其他名称出现的对文革反思的影视作品呢?“芙蓉镇”、“蓝风筝”、“活著”等等都不算?

如果这些都算,“什么时候拍《文革照相馆》或《六四照相馆》”就不再成立。但想必还是有人会发现我上面的举例没有包括“六四”而继续保持火力冷嘲热讽。这或许才是黄金祥先生的文章对他们起不了多大作用的关键。浇熄冷嘲热讽的热情,靠的常常不是理性的启发,很多人都是这样打脸“真理越辩越明”这句老话的,不是吗?

杜新宝

物理学博士。现任职于马来西亚诺丁汉大学。
2015年起推广“思维教育”,已为教师、家长办50多场工作坊、讲座,《思考、挣扎、蜕变》、《小学标准课程(KSSR)中的思维技能》、《给父母的建议》等书作。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