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朋友教我,凡是处理过的档案,一律删除,免得在电脑硬碟中堆积如山。当时不以为意,“处理好也可以留著”的想法一直到最近几年才有所改变。以前可能喜欢硬碟塞满旧档案,但现在反而喜欢轻盈。靠电脑工作吃饭的,最佳状态当然是硬碟“空空如也”。
你可以说文件或档案“有来过,有去过”的过程等同于“不来也不去”,因为硬碟最终都是空的。
曾几何时,比尔盖兹喊出“无纸时代”即将到来。有关完全无纸操作,我不是没有想过,不是没有尝试执行过,而是纸笔还是有其作用。
以学日文为例好了。你大可用键盘的abc将一个个平假名(hiragana)、片假名(katakana)、汉字打在文件上,或者使用假名(kana)输入法打字,这可以当作打字练习。若学习过程真的完全没有提笔写字,打字可能是大脑吸收学习成果的途径。
听说当代大专生都是这个学习方法:很多人拿著笔电或平板电脑上课,所有笔记都是用打字记录下来。有没有使用软体将讲师的课程讲解自动转化为文字,自己坐在讲堂角落里翘起二郎腿滑手机,以为自己什么都已经知道了?这个也就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如果学习与工作都可以完全不用纸和笔,所有细节都在电脑里面,万一电脑挂了,那该怎么办?大律师出入法院若只是拿著笔电,所有文件都是电子版,不知道大律师是否真的可以很确定阅读电子版文件比纸质吸收、理解得更好?
由于工作的关系,有时候必须翻阅文件。于是我做了实验,同样是坐在咖啡厅,用笔电浏览文件,相较于拿纸本文件翻看,哪一个方法对我是比较有效?答案是后者。因为我可以随时写眉批,遇上专有名词还可以将手机上网查阅的结果抄下来。而且随手有几种颜色的笔迹代表主次秩序、文句的原本意涵对比其他人的看法或观点。
用电子版PDF不是做不到,而是觉得很麻烦。当然,你在电子版写的注释可以随时搜寻得到,不像纸本文件还需要一页页迅速阅览才能去到你要找的页面。我唯一克服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做笔记,而且阅读时在脑中建构起一个大概的“路线图”:甚么字眼以及我对相关概念的眉批,大概落在哪一页,我都大概记得。
当然,重点就是用脑思考、用笔写字的过程中加强了自己的记忆与理解。我且诠释为“有来也有去”的过程:来过这里,学过这个,写过这个,因此在我脑中烙下印记。等到在山上跟各位师傅学完技能,下山时留下一堆堆字迹满满的笔记,要下山发挥武功了,届时如何将“笔记的笔记”可以随时引用,那就是另一层功夫了。
若一味追求“不来也不去”,每天都是手脚干干净净不需要思索地走动著,果然是夕爷笔下的“就当共你/有旧情没有往事”。难怪学艺术的朋友非常看不起不懂得提笔画素描的某个学院毕业生,因为“不来也不去”的结果就是什么都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