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在慢慢步入轻中年的人生后,越来越多的生离死别也让自己慢慢看透看化。身边一位又一位四、五十岁的朋友陆陆续续离开,也不断提醒我,人生的终点,从不挑时间。在年初的时候,艺人大S因肺炎去世让人心疼,而前几天的马来西亚震惊医学界,一名年仅54岁的肝脏科权威医生骤然离世也让人不胜唏嘘。
相对地,我也见过另一种令人唏嘘的”存活”状态,一些明明半只脚已踏进棺材的老人或政治人物,却仍旧执念不放、食古不化,把时间浪费在控制与权利斗争与钱财的执念中,甚至拉扯著下一代的自由与幸福。这些人虽然还活著,但灵魂早已僵化,让我更坚定,人生不是活得长,而是活得有意义、有温度,好好过好这一生,尽本分、担责任、珍惜爱人,无愧于天地与内心就足够了。
很多人听到”生前整理”四个字,第一反应是:”你是不是太悲观了?”但其实,它在日本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生活哲学。
日本从2010年起兴起”生前整理”,并出版了大量关于”断舍离”与”遗物整理”的书籍与指南。甚至还有”生前整理咨询师”这项职业,专为长者或中年人协助打理身后事务。这些人并不消极,他们之中很多人是经历过亲人突然离世、手忙脚乱整理遗物的心碎时刻后,才决定为自己、也为所爱的人,提早做好准备。
在日本,生前整理甚至成为一种”活得更清醒”的表现,很多中年女性选择在50岁之后重新整理人生、做减法,也象征著一种价值重整,让自己好好思考,什么值得保留,什么应该放下。
生前整理的第一步,就是从身边的衣物、鞋包、书籍、小物件开始,以”超过一年没用就处理”为原则,果断留下常用的,捐赠尚有价值的,丢弃早已遗忘在角落的,每一件舍下的物品,都是替家人省下的一份负担,在清理空间的同时,也是在清理内心的执念,而我最近在家里每一个部位的慢慢整理,看到了干净的住家也疗愈了自己。
此外,很多人都忽略在自己财务及文件整理的重要性,许多人走得突然,留下的是一屋混乱的文件和银行账号,让亲人焦头烂额。一名友人的父亲生前避忌谈死亡,也不做遗嘱,去世后家人都无法知道他生前的安排及财务状况,友人感叹,都不懂父亲是要火葬还是土葬,这些安排是不是如他所愿。
因此生前整理的第二步,是写下你对身后事的安排,同时财产、重要证件与账户清单,分类整合,集中保管,比如我慢慢将投资及财务规划集中在几个投资方式及户口,并写在电子清单上。一些沈睡的银行卡注销,只留下必要账户,而保险、房产及投资户口等资料放入专属文件袋,并告知家人位置,并且也立下遗嘱交代身后事的安排。如此一来,亲人无需在悲伤中焦急翻找,而能以最快方式完成最妥善的安排。
在日本人提倡的生前整理中,有一个我最感动的不是物件的管理,而在情,在生前整理的最后一步,是关于爱的传承,将女儿成长过程中有意义的照片、日记精选成册,其馀温柔处理,记录在社群平台的生活片段,让孩子自由决定如何保留。我们可以写下我们的人生故事,想法放在社交平台,这些温暖的留存,不是为了延续悲伤,而是让家人在未来某一日,仍能听见你说话的声音、感受到你留下的温度。
生前整理,从来不是为了迎接死亡,它不是一种告别,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整理与回应。当你开始愿意面对终点,反而会更珍惜过程,当你放下不必要的累赘,才有空间盛装真正重要的人与事,这不是悲观的断舍离,而是最认真的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