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听大多数人说华语,其实语速并不快。可是,口语里把“这样”缩为“酱”来使用,在我们周遭常常能听见,尤其是大专生之间的对话,更是“酱来酱去”。有次在课堂上,为了回应学生写的“?”,我也写了个“甭”,同学们即发现新大陆似的,乐得不可开交。

可是, 当我示范“花儿”、“事儿”等这些带儿尾的发音时,他们却又表现得一点儿都不感兴趣。这使我不禁在想,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酱”和“?”这种缩读的趣味性,究竟是在于视觉上的还是听觉上的?

汉字是书写的单位,是看的,说的和听的能否以此为单位?以语音来说,一个汉字是一个音节,而听觉上最容易分辨的语音单位就是音节,譬如:“大家在开会”,是五个音节。但实际上有时也无法这么整齐对应。比方一个名词后边带上儿化韵时,必须发成一个音节,而不是两个。那我们听感上的这个单位划分是怎么形成的呢?

华语里一个音节开头的音是声母,发声母时声腔都要形成一定的阻碍,发音时的阻碍形成听感上不流畅的一个坎儿,与前一个音节相隔开来,这便是音节的一个分界信号。所以,自成音节韵母的韵头i、u和u,改写成y和w,即是被当作声母来看待,发音时须自觉地加强y和w的摩擦感、阻碍感,让“隔”的感觉更为实在、具体。

复合式韵母里的两个或三个成分的协合是个有机的组合,也就是几个音素的舌位连续移动而形成的。舌位的动程中,各成分的音长和音强一般是不相等的,其中只有一个听起来最为响亮清晰。音节可凭著响度辨识,听起来响度最大的音就是一个音节的中心,响度较小的音之后就是音节的分界线。

因此,当韵母自成音节时,即便是没有和声母相拼,前面没有声母的成分帮助划分音节的界限,它还是能以音节单位听得出来的。比方“爱 ai”里的i没有a开口度大,自然不比a响和长;“鸭ya”里的i听起来很短,也没有a响;“腰yao”里的a也比i和o响亮。

内部协调辨别界限

此外, 舌头的运动是滑动的, 音质的变化是连续不断的,从一个音滑动到一个音,中间有个过渡,这里往往会产生音的协调作用。例如,复合式韵母ian,a的舌位最低,由于处在舌位高的i和n之间,舌位差距颇大,若真的依据a原来的舌位来发音,整个动程会很吃力。经过协调以后,a就不发得像原来位置那么低,舌位调至略高,拉近i-a-n三者之间的舌位距离。

这种内部的协调变化,主要是让音素与音素之间可随著移动紧密结合,而不是跳跃式的从一到一,中间出现突然转变的界限。所以,这情况也可帮助我们听辨音节界限的位置,比方,“西安xi an”和“先 xian”,两者之中的a,前者是响亮的音节中心,后者是韵母内部产生协调作用后舌位调得略高没那么响的a。当然,声调也是界定音节的信号之一。

其实,除了“酱”和“?”以外,类似的缩读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会话中也很多。就如“大家在开会”中的“大家”,近些年越来越多人把它发作“dar”,这就不只是两个音节缩为一个音节了,而是“家”这个音节完全消失,再加了一个挨在“大”后边儿的卷舌尾。从声母或韵母部分的省略,到省略掉一个音节,这种发音上的省力是更离谱了。
 

叶佩诗

语音工作者。中国北京语言大学文学博士,所修专业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第五台(Aifm)前播音员。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