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会主讲人及主持人,左起为汤伟侠、王琛发及曾焕棠。

(槟城12日讯)当人工智能(AI)持续深入人类生活,连殡葬业也难逃重塑命运,从虚拟追思、遗容动画,到机器礼仪师的构想,传统宗教仪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来自基督宗教与道教领域的学者齐聚槟城宗教和谐中心,就“科技时代的生死课题”展开深度对话,思索科技与灵性是否能在未来和平共存。

这场题为“与AI世代的殡葬实务挑战:基督教与道教的对话”的讲座,由马来西亚道理书院与槟城三清道观联合举办,主讲人包括台北护理健康大学特聘教授曾焕棠、香港圆玄学院宗教及文化发展委员会委员兼天主教圣神修院客座教授汤伟侠,讲座由英国欧亚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马来西亚道理书院院长王琛发主持。

王琛发教授指出,AI的迅猛发展正在改变人类对知识的依赖模式,未来我们或许将不再向人求知,而是向AI求知。

他预见,科技将可望透过大脑植入晶片,帮助全球视障者“重见光明”。当科技能取代人类的任何器官或肢体,宗教与殡葬仪式是否仍有其必要性,成为当前值得关注的核心议题。

曾焕棠教授则以台湾殡葬业为例,提出数项AI应用的潜力,包括类似电商触控KIOSK系统的导入,以及无人驾驶技术在墓园运输的应用。他更预测,未来可能会出现“机器礼仪师”,甚至进一步进化为能提供完整丧礼服务的AI装置。但他也坦言,殡葬业是否全面AI化,仍需考量业者的投入成本与市场占有率等现实因素。

汤伟侠教授则从香港经验出发分析,他指出当地殡葬行业制度化严谨、由政府严格监管,尚未感受到推动AI化的迫切性。他也警告,科技革新势必伴随职位消失与伦理争议,尤其人体植入晶片需经官方政策核可,亦涉保险与隐私风险。

不过,他也承认,未来充满变数,就像五年前他并不看好虚拟货币,如今却已在香港获得合法地位。他以“菜单化”作为比喻,指出AI可望协助整合各地宗教仪式差异,让消费者依照信仰与文化自由选择殡葬模式。

汤教授强调,AI要真正落地殡葬业,需具备三大基础条件:稳定电力供应、庞大数据中心及标准化系统架构,否则仍难摆脱“纸上谈兵”的局限。

出席活动者尚包括马来西亚道理书院监理会成员林满荔、叶碧芳,槟城三清道观秘书林华国,以及马来西亚五大宗教谘询理事会槟城分会副主席阿罗其达等人。

陈振培

前新闻工作者及美食博客,命中应该有食神加持,一直都很有口福,跟美食特别有缘,希望吃遍人间美食。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