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只有死人要超度,活人也要超度。”这句对白出自电影《破地狱》。其实这句话说得也不假,在这个什么都能科技化的时代,连超度这种原本靠和尚法师烧香念经的事,也轮到人工智能来插一脚了。
说真的,AI现在已经不只是懂写文案、画图、哄老板,甚至连死人都哄得活过来了。人死不能复生这句老话是老生常谈,但现在却被AI颠覆了。
有AI,有钱,有照片和声音,就能让祖先在手机里复活讲几句话。人不在了,但声音和表情却好像真的,讲出来的话还带著那种熟悉的碎碎念,只怕你不敢相信。
韩国DeepBrain AI有个技术叫Re;memory2 ,可以让即将离世的生者,通过收集自己的语音数据和拍摄外貌等方式,以虚拟人的形式继续活下去。只要生者讲述的内容越详细,数据越多,虚拟人也越仿真。当生者离世后,这款软件就能重现其生前的形态,让亲友可以继续与之交流。
美国HereAfter AI就更夸张,叫阿公阿嫲录好人生故事,等他们不在了,子孙后代可以要求他们讲点真实的往事,就像在问功课那样访问他们。
但AI厉害之处不止是让逝者复活,它对活人也很贴心,尤其是对那种“心死了”的人。你刚失恋,觉得孤单寂寞空虚冷?不用怕,Replika来陪你。你可以训练它变成你想念的谁,叫它讲你想听的话,甚至可以谈恋爱。Project December则是专门设给已故亲人的“灵魂等级”AI,你要它模仿那个亡者,它就尽量照样子来,聊天聊到泪流满面是常有的事。
有些人说,AI是心理救赎的新工具,让人更容易处理失落,完成道别。在心理学上,这类情境恰恰呼应了“持续联结理论”(Continuing Bonds Theory),即哀悼的健康过程并非割舍、遗忘,而是通过新的方式与死者维持情感连结。换句话说,哀伤不是一场仪式,而是一个过程,AI刚好可以陪著你走这一段,挺好。
但问题也来了。你知道它是假的,但你还是习惯跟它讲心事;知道逝去的亲人不会回来,可还是忍不住每天说晚安。这样到底是在治愈,还是在逃避?搞到最后人们忘了去面对真正的痛,转头就投入AI的温柔乡。
还有些人甚至上瘾,宁愿花时间跟AI聊天,也不愿跟真人交流。我们这一代人,社交能力本来就不怎样,再来一个“不会说不”的AI,久而久之会不会就更懒得面对真实人性了?
还有小孩子。你告诉他爷爷去世了,结果他回你:“没有啊,我昨天才跟AI爷爷讲故事”。这种情况下,小孩到底是在纪念,还是从小就误以为死亡没什么大不了?
此外,法律与伦理问题亦不少。许多AI化身建构时,并未取得逝者生前授权,数字肖像权、死后隐私权皆处于法律真空。现行数据保护法规,如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都不适用于死者。因此,在AI训练模型中擅自使用逝者社交数据,是否构成侵权,界线仍然模糊。
说到底,不是AI技术本身对不对,而是我们用它的动机纯不纯正。如果AI可以帮你说出不敢讲的话,走过最黑暗的那几天,或是保留祖先故事与家族记忆,那或许值得一试。但如果只是想逃避现实,假装人还在世,甚至用AI取代人际关系,那就不是在“超度”,而是“被困住”。
超度是什么?就是一种放下,也是一种祝福。让死者好好走,让活人好好活。AI可以当引路人,但不能当替身。我们可以把它当成回忆的容器,但不能是情感的唯一出口。我们可以尝试让AI走进灵堂,但请不要让心灵变成演算法的俘虏。
这不禁让笔者想起夏威夷古老的心灵疗法“荷欧波诺波诺”(Ho’oponopono),那四句话——“对不起”、“请原谅我”、“谢谢你”、“我爱你”,传说中能净化心灵,带来宽恕与疗愈。
回头看《破地狱》那句话,突然觉得超度生者比超度逝者更为重要。愿你早日亲自说出那句你一直没说出口的“对不起”、“请原谅我”、“谢谢你”、“我爱你”,也愿你多些放下手机和AI,好好去珍惜眼前还活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