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0日讯)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认为,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关税调整与营运成本上升的多重压力下,企业现金流正陷入前所未有的紧绷,他认同中总总会长拿督吴逸平所言,退款若长期延迟,无异于在企业的呼吸管上再加一道束带。
他相信,中总通过交流会掌握到的情况,绝非个别行业现象,而是跨领域的普遍困境。企业纳税是责任,但税务退款亦是政府的承诺;若责任先行而承诺滞后,信任便在时间差中被蚕食。
他今日发文告指出,造成这个困局,可能有3个原因,包括财政管理先后导致退款延误。面对种种开支,政府往往优先分配现金流于大型基建、社会援助或债务偿还项目,税务退款一般受视为“可延缓支付项”。这种预算分配逻辑,虽能短期维持财政数字的稳定,却牺牲了企业的流动性与市场信任。
他说,税务局行政效率低与程序繁复。部分纳税人反映,即使提交完整文件,仍须经历层层核查、人工审批与“技术性审查”,导致退款时间拉长至半年甚至一年。税务局内部缺乏自动化系统整合,使得企业面对的是“旧时代的文书速度”。
“同时,税务政策执行不一,沟通断层。部门的标准不一、解释各异,使企业在程序中耗费大量人力时间。加上数字化平台整合不足,企业难以实时追踪退款进度,只能在等待与不确定中增加经营焦虑。”
马汉顺表示,上述情况导致了企业的困难:
企业现金流受阻。在高利率环境下,企业为维持营运,不得不依赖短期贷款填补资金缺口,增加财务成本。税务退款的延迟,相当于政府无息占用企业资金,削弱企业竞争力。
中小企业首当其冲。中小企业资金缓冲力薄弱,延迟退款往往直接影响薪资发放、原料采购与营运周转,部分业者甚至被迫缩减员工或暂缓扩张计划。
投资信心受挫。外资观察到税务机制效率低下,会质疑马来西亚营商环境的可预见性。投资信心的下降,不只是资本外流,更是国家信誉的流失。
市场价格链受牵连。当企业现金紧缩,部分业者为自保而提高售价或转嫁成本,进一步推高通胀压力,形成“税务延迟—价格上涨—消费减弱”的恶性循环。
信任赤字扩大。政府倡导“以民为本”、“企业友好”,但若税务退款一再拖延,口号便失去公信力,企业与政府间的互信关系将受到长期损害。
马汉顺提出5点建议,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上述问题:
一、建立“自动退款时限制度”。仿效国外,设定税务退款的最长处理时限(如90天),逾期须支付利息或补偿金。这不仅约束行政怠惰,也体现政府对企业信任的尊重。
二、推动“e-Refund追踪系统”。由内陆税收局开发透明的线上平台,让企业能实时查看退款状态、审核进度及预计发放日期,减少不确定性与沟通成本。
三、分层审核与快速通道机制。对信用记录良好、年度账务清晰的企业,可设立“快速退款通道”,简化繁文缛节,体现“守法者受益”的政策激励。
四、财政部应设“退款专户”。将部分财政收入独立拨入税务退款储备金专户,确保退款资金不被挪作他用,并提升预算执行透明度。
五、与中总及行业团体定期对话。建立财政部—中总—税务局的常态化协调平台,每季度检讨退款进度与瓶颈,及时调整行政流程,让商界声音真正被纳入政策决策链。,
“税务是国家与企业之间最微妙的契约关系。纳税的速度从来不是问题,问题在于退款的诚意。当企业在履行义务时,国家也应守住承诺。唯有如此,经济信任的循环,才能重新运转;市场的信心,才能真正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