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9日讯)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UPM)理科学院物理系高级讲师陈家添(译音)成功证明密度泛函理论(DFT),在加速发现更高效且更环保的电池系统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从而支持可再生能源与全球永续发展的议程。
他说,利用密度泛函理论进行的模拟研究,可在实验测试之前,提前预测某种材料的性能。
“密度泛函理论让我们能够预判某种材料是否适合作为电池电极。例如,在我们对‘1T-VS₂/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中,模拟结果显示它能够为锂离子和钠离子的迁移提供较低的扩散阻力。”
他指出,这意味著充电和放电过程能以更快的速度进行。
他在彭亨金马仑高原举行的第10届国际固态科学与技术大会上,发表题为《基于第一性原理的1T-VS₂/石墨烯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和钠离子电池中的高性能负极研究》论文时,这么表示。
他补充,这种方法能让研究人员更快速且具成本效益地评估某种材料的导电率、充放电速率和能量储存容量。
“研究结果显示,该复合材料在能量存储方面表现突出,其最大储能容量可达锂离子电池的1156毫安时/克(mAh/g),以及钠离子电池的770毫安时/克。”

此外,他说,开路电压曲线显示离子储存过程稳定,平均电压为锂离子的0.75伏、钠离子的0.77伏,而这一特性使其成为新一代电池潜在的优质负极材料。
他指出,这项发现十分重要,因为所使用的材料自然界储量丰富,且成本更具竞争力。
“这项成果不仅有潜力革新电池技术,也将为环境永续与地球健康带来积极影响。性能更好的电池,不仅能更好地应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还能帮助减少碳排放,使能源系统更具经济性与可持续性。”
同时,这项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研究也证明,模拟方法能够加速新电池技术的发展,为更高效的能源储存创新打开大门,这也高度契合联合国永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