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似乎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聪明时代。
人工智能的出现,让人类几乎像拥有了第二颗大脑。AI能写文章、作曲、画画,甚至能模拟声音、设计药物、帮科学家寻找新材料。不少人认为,现阶段好像已经踏入“万能时代”,没有什么难题是人类不能解的。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最近两个新闻让我格外留意。
世界最大冰山之一的南极冰山A23a,在三个月内消失约1000平方公里的面积,已超过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英国南极调查局科学家表示,A23a正在迅速分裂,已经崩裂成多块“大型冰山”,可能将走向灭亡。
同一天,柔佛的土地也颤抖了一下。规模仅2.9 级的馀震,震央距离永平仅十公里,这是自8月底昔加末地震以来的第八次震动。幅度虽小,但地底翻身的讯号逐渐放大。
一个发生在南极,一个发生在自家门口,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像同一首乐曲里的两个鼓点,一沉一响地传递讯息——地球的稳定正在松动。
问题是,我们听懂了吗?
气候异变,早已不是科学家的模拟,而是每年都在重演的现实。这几年全球气候异常事件越加频密,欧洲的热浪让巴黎突破40度,加拿大森林大火连烧数月,浓烟飘到纽约,白天像黄昏。
亚洲也不平静,中国北方暴雨泛滥,香港近期也黑雨成灾,韩国地铁站成了水道,大马各处更不时传出大水灾,不少人流离失所。
这些片段拼凑起来的图像很清楚——大自然正在失衡。
大家对通膨极为敏感,因为鸡蛋、白米、汽油一涨价,人人立刻有压力。但气候危机带来的,却是另一种“沉默的通膨”。
毕竟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粮食会减产,价格也会飞涨;洪水与干旱频发,基建修复、防灾投资、保险费用,都会层层间接加码到的生活开支。
真正昂贵的,不是环保行动,而是我们的无所作为。
讽刺的是,人类总以为自己万能。AI让我们习惯了“遇到问题,就找技术解法”,但忘了大自然的裂痕不像程式码漏洞,一旦崩裂,就很难“修复”。没有任何人工智能能重建一座冰山,也没有任何机器能重置一个稳定的气候。
这提醒我们,再强大的人工智能,也还无法对抗大自然的瓦解。
人类能让机器和人对话,却无法命令气候停止升温;能创造虚拟世界,却无法在现实中制造一座冰山。
南极的冰山在碎裂,柔佛的土地在颤抖,这或许只是新闻里几行文字。但如果继续把它们视为“与己无关”,那么未来的代价将不是冰山或地震的数据,而是高昂的粮食帐单、飙涨的保险费,甚至是最基本的安全感。
比起不断询问“地球还可靠吗”,倒不如转念想想,我们是否愿意为它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