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谈到太空探索、火箭升空,有些国人会认为是不切实际的“离地”项目,甚至停留在政府花大钱送太空人升空就邀功的印象;对此,科学、工艺及革新部长郑立慷澄清,科艺部正在推动的2030年大马太空探索计划(MSE2030),主轴并不是将宇航人送到太空而已,而是要发展本地航天科技,打造马来西亚的航天工业产业链。
郑立慷引述世界经济论坛报告的预测,全球的航天产业在2035年将达到1.8兆美元(约8兆令吉)的规模,因此这是非常庞大的市场,若马来西亚现在不去发展、不准备去分一杯羹的话,那么未来就变成只是消费者、科技的用户而已。
“如果按照2030年大马太空探索计划去推进,我国届时将创造5000个新的就业机会,皆为高技能的高薪工作,不仅能提升马来西亚的科技,还可以助力我国整体经济转型,从制造业升级为更高端的工业。”

他说,很多人感叹我国的人才外流,而人才外流的主因往往是我国没有相关生态圈,因我国好几家大学有提供航空航天工程课程,只是许多毕业生因国内缺乏相关的产业链而转行或选择出国发展。
为此,郑立慷在接受《东方日报》专访时称,航空航天工业产业链不会突然从天而降,必须先有一个主轴,以在相关的上下游工业围著这个中心开始慢慢发展,一旦大马建立了发射站,届时将会吸引卫星组装、火箭燃料、航电系统等相关行业考虑来马设厂或设公司,如此才能发展整条产业链,创造高价值岗位。
他谈到,我国发展火箭发射站上有多个优势,其一是我国是属于赤道附近的国家,在赤道地区发射火箭可节省约30%燃料,而全球现有9个有火箭发射站的国家或地区,无一真正在赤道附近,因此我国可以好好把握这个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卫星发射需求大
接著,郑立慷提到,全球卫星与火箭发射需求激增,皆因现代生活与各行各业日益依赖卫星服务,包括:智能产业、电子手表与汽车导航定位等。
“现在因全球火箭发射站数量稀少,卫星发射的需求又日益见长,导致很多公司排队等候,大型企业甚至选择发射自家的卫星,减少对他人卫星的依赖,因此我国如今进场,希望在2030年之前能有火箭发射站,同时也有自主制造的遥感卫星,之后或还会发展通讯卫星、低轨卫星等等。如此一来,不但能满足需求,也有助于提升国家在全球航天领域的竞争力及影响力。”
郑立慷提到,现代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卫星,并以遥感卫星为例指,它不仅是拍摄地图的工具,更能通过探测地下水源,来提升智能农业效率,直接保障粮食安全。
他点出,泰国已拥有自主遥感卫星,我国必须迎头赶上,绝不能因暂时落后就放弃,我国正通过本地企业与外国合作加速追赶,基本上还是很有希望在2028年拥有自主遥感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