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的清明节是华人对祖籍地清明节日的延续与演变,虽不再延续祖籍地的农耕时令观念,但仍无法脱离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太平11日讯)普遍上,人们认识清明节的价值内涵,往往直接联想到扫墓的主体是家族后人,以及清明节重视宗族或家庭的祖先崇拜,联想到“孝道”作为清明内涵的重要价值意义。然而,在南洋社会,正因早期南来先贤不一定有后人,各地方华人社团组织要饮水思源,不能忘记前贤,于是在年年清明节举办集体“春祭”,祭祀原乡祖先和开拓过程中死难的先人,也很重要。这折射南洋华人清明节除了家庭孝道,同时更加强调全体社会理应感应开拓先辈,服膺“恩”与“义”的价值理念。

马来西亚道理书院院长王琛发教授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指出,“清明”本属于中华古人共守的时间序列概念。古人依照北斗每年在星空循环一圈所需的时日,对照地面气候和自然生态演变,分割出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节点。清明作为重要的农事节气,是百花齐放、春耕极致的时段,尤其受到百姓重视,各地流传著许多指导农耕的谚语,如天津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都是体现清明节气与农耕生产的密切关联。

马来西亚道理书院院长王琛发教授。
马来西亚道理书院院长王琛发教授。

他说,正是这种对农事活动的指导价值,使清明节气在民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社会不论是社会生活或工农生产,依靠继承前人知识,需要很多家族成员集体互动;人们应节到祠堂和祖上坟墓聚合祭拜,亦是为了集体聚会,告慰祖先农耕顺利、教育子孙如何生活安定,提醒整个社会感恩前人和家庭和谐的重要,清明成为了约定俗成俗成的“春祭”时节。

不过,王教授告知,早期华人带著家乡农耕经验下南洋,然而南洋气候不同于家乡气候,家乡人民对照时间节点总结出的自然界变化特征和农耕经验并不适用于热带气候的农业。华人过清明节制作的许多过节产品需要以当地原料资源推陈出新,许多在清明节出现文娱活动也因各种社会因素,必须因地制宜。

“因此,南洋华人过清明节主要是延续家族、家乡与民族认同,并且依靠当地资源努力保留而且丰富文化记忆,由此反而加强对民族文化有能力、有活力落地生根南洋的自信心。”

王琛发也是韩江传媒大学中华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国闽南师大讲席教授、广东省海外名师特聘教授、福建闽江学者,并具英国皇家人类学学会会士资格。他提到,按照华南各宗姓族谱和各种版本《迁流诗》来看,华人先辈强调开枝散叶、宗亲认同以及文化在他乡的传承。

“在《迁流诗》中有‘任君随处立纲常、日久他乡作故乡、晨昏须荐祖宗香’等说法。清明祭祀成为华人后代维系关系,传承祖辈文化的精神场所。”

他补充,南洋华人的清明习俗历经几世纪艰难传承,祭拜的对像不仅是自家亲人,还有祖籍地的列祖列宗与南洋当地死难先辈。

他表示,南洋各地的华人义冢是海外华人重构原乡认同的实体见证。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许多华人组织至今维持先辈的做法,在清明节前夕请人清理义冢满山野草杂树,方便民众上山扫墓。这个做法让华人群体透过参与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清明习俗活动,感受到彼此同属一个文化共同体,强化了族群的凝聚力。

他说,宗乡组织每年清明前后主办集体扫墓和祠祭,演练“礼”的内涵,其实有著维护清明文化主体不变的意义,鼓励华人家庭延续孝道传统、慎终追远,并强调华人社会应当遵循“恩”与“义”的价值理念。这样就展现中华文明在不同时空的延续与统一性。

“于是,在南洋社会,清明节要祭祖和扫墓,但对像不一定是直接有血缘关系,而是对先人也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尤其感恩有功先人,成为了尽礼成义的共识。”

王琛发指出,总的来说,华人社会虽在清明节不再持续祖籍地的部分文娱习俗和农业需要,但却能加入地方资源,由此完善在当地延续礼俗,证明祖先文化宜时宜地的生命力,让清明文化展现为各地丰富精采而多元一体的国际文化。

太平福建会馆理事日前前往所管理的公冢进行清明祭祖仪式,大家秉持著慎终追远、饮水思源的精神,为历代先贤与宗亲祖先献上心香一炷,诚意祭拜。(图取自福建会馆面书)
太平福建会馆理事日前前往所管理的公冢进行清明祭祖仪式,大家秉持著慎终追远、饮水思源的精神,为历代先贤与宗亲祖先献上心香一炷,诚意祭拜。(图取自福建会馆面书)

南洋清明节未脱离“天人合一”观念

王琛发教授指出,南洋的清明节是华人对祖籍地清明节日的延续与演变,虽不再延续祖籍地的农耕时令观念,但仍无法脱离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他解释,“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顺应自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万物生生不息。在清明节的祭祀活动中,人们把最好的东西献给祖先,一方面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另一方面也向祖先展示自己不论开枝散叶何处,都能善用地方资源,维系文化、告慰祖先。这种行为并非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或悲哀,而是基于对生命和自然规律的尊重,从纪念祖先去认识祖先、自己、子孙是家族到民族到中华民族,生命生生不息的载体。

他补充,从祭祀用品的选择,也能看出这一点。在中国古代,东南沿海地区处于山海之间,靠山地平原取宝,也以渔业为生,清明祭祀用品就讲究“山珍海味”,会注重华南深耕细作的甘蔗,还有以蒸熟的螃蟹、鱼类等海产品代替牲礼,甚至以金银钖矿石献“宝”;不像北方牲礼都以牲畜类为主。

“华人移民也将这一祭祀用品习惯带到了南洋。近年来,祭祀品不仅有山珍海味,还有华人在当地生产的黄梨、棷子、巧克力、咖啡、椰蓉糕点等。”

他表示,祭祀品的变化,反映了华人在当地生产方式的进步。华人以此方式向祖先表示无愧前人,带著子孙扫墓,让儿孙学会表示不忘初心不忘故人,以祭品表示自己生活资源富足以及艰苦奋斗的成果,言教身教后人继往开来。

华人家庭在清明节扫墓延续孝道传统、慎终追远。图为太平闻人陈金成(后排左2)与家族成员一同清明扫墓。(图由陈金成提供)
华人家庭在清明节扫墓延续孝道传统、慎终追远。图为太平闻人陈金成(后排左2)与家族成员一同清明扫墓。(图由陈金成提供)

南洋华人对文化传承尤为重视

王琛发教授表示,南洋华人对文化传承尤为重视。南洋华人的神主和墓碑上大多刻有“寿”字,中国传统说法为仁者“寿”,意为对别人有仁义的人,他的生命是永恒的,死亡的价值在仁尽义至,为著物质躯体失去个人道德,就会愧对祖先与后人。

他提到,此外,即使已经过去三、四代,华人逝者的墓碑上仍会写明祖辈来自中国哪个城市或乡村。人们在墓前或祭祀祠堂里,经过祭拜仪式后与家人一同享受祭品,听家人讲述祖辈的下南洋的故事,以及看著眼前祭品既有祖先在华南有过的、又有现在于南洋增加的,就会具体体验“前人种树后人凉”,知道感恩与传承是现在仍继续著的具体的进行式。

他说,清明仪式让大家学会如何看待与对待死者,不仅让后人学习祖先的文明价值观,借鉴祖辈如何开拓资源使生活获得保障,展现生命意义,也培养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的豁达心态,让人们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未因死亡而切断,逝去的亲友仍“如在”,精神风貌仍一代代传承下来。

“中华民族的生命教育从清明的祭祀风俗中展现出来。它并非一个虚无的理论,而是透过亲人间的连结、文明精神的保留传承、对非血缘关系的逝者所抱持的尊重,展现出中华民族的生命观和价值。物质生物质生命虽然消亡,但逝者的精神和文化可以延续千年。”

雷茗敦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