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6日讯)马来西亚道理书院院长王琛发教授指出,近代南洋华人宗教信仰趋向多元,但清明节不见得会因此而消失,相反地,只要各宗教以开放态度,以本身教义的生命观念对待清明节,理解和回应华人民间维护对祭祖文化的态度,这其实是有助文化多样性。
他说:“各宗教面对他们的华人信众,或想要在南洋华人社会进一步传教,都必须面对宗教教义与清明文化的对话,思考教义与交流清明节文化,是该宗教进入族群文化脉络的处境化进程,也是促进其他民族信徒理解华人文化的过程。”
他指根据过去以来的长期观察,可以发现,其他信仰的华人信徒,因著其宗教信仰一神论的神学立场,也是可以把清明祭祀文化视为纪念礼仪,结合著教义阐释,鼓励孝道与感恩。
他补充,在希伯来文化,本来很有善用熏香的传统,所以华人信众信仰有希伯来文化背景的宗教,不应敏感于香文化。
“有些教派因此认为,清明节不应是祈求祖先做事,而应是祈祷上苍为祖先祝福,同时纪念祖先;即使请上苍保佑祖先,也是可以理解,也是孝道,因此教内甚至主动清明,这种立场就是有宗教自信而且开放的。这就是信仰对话文化的例子,可帮助教内其他民族欣赏和对话华人文化。”
“无论如何,这也会促成我们反思,中华传统信仰其实本来有类似的教导,强调为祖先祈福是孝道,而不鼓励生人骚扰死者满足私欲。这意味思想上的对话到实践上的交融是可能的。”
“即使当地华人转向某些宗教信仰,其家庭清明文化传承也不见得应该消失。反而,不同宗教的华人信徒基于不影响教义,在教内继续实践清明,是可以有利和谐,促进教内神学和儒家文化积极对话。”

王琛发也是韩江传媒大学中华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国闽南师大讲席教授、广东省海外名师特聘教授,以及福建闽江学者。他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这么说。
他续说,南洋的积极例子,华人长期与南海诸民族交流,尤其是因为对佛教的感情,也会支持与布施当地南传佛寺,甚至会邀请斯里兰卡、缅甸或泰国籍南传法师为自家祖先清明作仪式,久而久之,就促成了汉族传统形式的清明节,得以和东盟各族文化交流,不再是只限于华人参与的节日。
他举例,游客到槟城当地缅甸佛寺游览,也会看到佛寺立了告示牌,把华人农历新年、清明节、中秋节列为寺中重要节日。这当然也必须解释清明节传统,对话南传的上座部佛教理论,相互可以相容。
他告知,他很欣赏一位受过缅甸佛教传统的僧人,这位僧人曾撰文表明:“华人农历的一个重要节日就是清明节。除了向逝世者表达孝思外,清明也是让家庭团聚的时机。华人习惯上于过农历新年时团圆,但是当双亲已故时,那团圆便通常不再实现了。但是,如果家庭成员在清明时聚集来向考妣与其他已逝亲属做供养,那么清明便取而代之为一年一度的团聚。
因此,王琛发认为,不论华人信徒走入哪一个宗教教派,重要是南洋清明节日的中心意识那些强调“孝”、“恩”、“义”的价值观不变,依旧以扫墓与纪念先人活动作为节日的体现,表达著“祭如在”的思想。
他说:“我们看到现代南洋华人过清明,是多元的宗教信仰可以共同接纳的清明节,它传承先人之‘礼’,历经历史变迁依旧维续原来之‘理’,仍然坚持著其文化价值观一脉相承的理念。”
“随著东盟国家华人宗教信仰多元化,清明节的概念,尤其所承载的价值观,也形成地方清明传统与宗教神学对话的议题,让清明节可以进入各宗教组织成为教内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