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近期终于在全国范围内对重型车辆超载展开取缔行动,可喜可贺,这是值得肯定的动作,更应成为交通安全改革的起点,而不是昙花一现的“三分钟热度”。马来西亚的交通安全问题长期存在,要真正改变现状,必须靠持续与制度化的执法,而非偶尔的突击式检查。
相信许多驾驶者在路上行驶时,都特别提防四类车辆:
第一是重型罗里。这些满载废铁、原木、砂石等货物的庞然大物,经常因为货物捆绑不牢而让后方驾驶者心惊胆跳。许多司机在遇到这种罗里时都会本能地拉开距离,不是担心它在转弯时失去平衡侧翻,就是害怕货物在颠簸中松脱、随时砸向后方车辆。更棘手的是,罗里爆胎的情况在路上屡见不鲜,散落的碎片常成为高速公路上的夺命陷阱。
第二是高速行驶的巴士。许多驾驶者都经历过这样的情景:自己的车已经以110公里时速在快车道上行驶,却仍被一辆载著几十名乘客巴士从后方逼近、甚至直接超车。按理说,巴士作为载运大量人命的公共交通工具,理应展现最高标准的安全规范。然而现实中,不少巴士司机却经常在高速变线、贴尾或超速行驶,令人只能捏一把冷汗。
第三是穿梭在车阵间的摩哆骑士。这些频繁变道、来回穿插的骑士,加上时常出没的未成年飙车族,以及坊间长期流传著“汽车一旦与摩哆发生碰撞,交警多半会判汽车违规”的说法,使得许多汽车驾驶者在行驶过程中提心吊胆。讽刺的是,这种心理压力反而让部分摩哆骑士愈发肆无忌惮,更进一步助长摩哆违规习惯。
第四是酒驾车辆。虽然马来西亚的酒驾事故数量相对较少,且多发生在深夜,但这类车辆往往行驶速度快、车身摇晃不稳,一旦出事便伴随高强度的碰撞,常造成严重伤亡,并殃及毫无防备的无辜用路人。尽管马来西亚酒驾肇事的意外相比之下不多,但是一旦发生则后果非常惨重,经常导致人命伤亡,殃及无辜的车辆。
公路本应是最基本的公共安全空间,使用者理应要感到放心与安心,但摆在眼前的数字却令人忧虑。根据《马来西亚道路安全计划(2022–2030)》的数据,过去十年我国平均每年有6540人死于交通事故,相当于每天有18人丧命,其中 65%是摩哆骑士。交通部长陆兆福日前在国会披露,仅在2025年上半年,全国就已有3087人死于交通事故。世界卫生组织更指出,2021年马来西亚的道路事故死亡率为每十万人13.9人,在中高收入国家中属偏高;而2023年驾驶员教育平台Zutobi发布的“全球驾驶最危险国家”排名中,马来西亚更位居第六。
这些数字清楚显示:交通事故不是偶发现象,而是长期威胁国人生命的重大公共安全问题。
今年以来,多起涉及重型罗里的特大事故依然历历在目。从霹雳超载罗里撞上警队车辆、东西大道学生巴士翻覆事故,到加影休息站罗里失控猛撞休息区的惨剧,无不揭示超载、车辆状况不佳与危险驾驶所带来的致命后果。数据透露,仅在2019至2024年之间,与罗里相关的事故就夺走了逾1450条生命,非常触目惊心。
然而,即便如此,部分业界人士仍以“执法过严、成本上升”为由抱怨连连,甚至恐吓严格取缔将导致百物涨价。像雷智雄这类论调不仅站不住脚,更令人啼笑皆非。毕竟相关法规一直都存在,只是过去多年来执法松散,才让部分司机与业者形成“习惯性违法”的文化。如今加强执法,并非提高标准,只是回到法律文本的要求。
既然选择了违法,商家与司机本就应预料到随时会被取缔,而不是在执法回归正轨时反过来指责政府“要求过分”、“没有宽限期”。真正荒谬的并非当前突然严格执法,而是我们居然默许通融违规的文化存在这么多年。
民众举报机制
笔者认为,要改善道路安全,仅靠交通部以有限警力进行“猫捉老鼠式”的取缔显然不够。除了要求民众自觉守法外,交通警察也不可能24小时全天候在道路旁站岗;再加上人力执法可能会有贿赂风险,长期下来或衍生贪污问题;而若过度依赖闭路电视监控,许多司机只会在镜头前短暂守法,离开监控范围后又恢复原状,难以形成持续的威慑力。
对此,政府不妨借鉴台湾的作法,推广“民众交通违规举报机制”。具体而言,可在JPJ官方应用程式加入举报功能,让民众能上传照片或视频,由系统自动记录时间与地点,并结合AI技术初步判断是否构成违规,包括超载、不稳固装载、超速、逆向或危险驾驶等。若政府资源允许,甚至可以考虑给予举报者一定比例的奖励,才能鼓励民众参与,形成更大的社会监督力量。
这样的制度不仅能有效提升执法密度,也能减少贪污介入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能逐步建立起“全民共同维护道路安全”的文化。
严格整顿交通并不会让政府失分,反而是最能直击民生痛点、让人民切身感受得到的德政,也是展现政府治理能力的契机。交通安全才是交通部的本业,陆兆福若能在这方面展现更坚决、更系统性的作为,不仅能有效降低事故,更能摆脱外界对他“车牌部长”的刻板标签,让人民享有安心行驶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