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财规划的框架中,有一个很常见的分水岭:对待债务的看法与认知。一派认为不背负任何债务是理财得当的根本;另一派则认为“好的债务”其实是理财理得好的重要“养份”。老萧属于后者。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世界经济展望》页面更新,展示了2025年全球债务占GDP(生产总值)比率,其中有些很有趣的知识点值得分享。关于债务,你站在哪一派,将决定你的财富轨迹往哪个方向走。
看“比率”而非“总额”
媒体经常惊呼大马或其他国家的国债总额突破多少兆或亿元,让读者直观地认为这些国家举债过高、财务状况堪忧。但单看债务总额,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用拟人化的方式来解释:
A先生每个月赚1万令吉,欠2万
B小姐学每月赚1000令吉,欠5000令吉
谁比较危险?答案是B小姐——虽然欠得比较少,但收入更少,还起来更吃力。解读宏观数据时,不能只看表面数字大小,而是要看“资金的流向”与“资产负债表的健康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用债务占GDP比率(Debt-to-GDP ratio)来判断一个国家是否举债过高。
2025年全球债务数据
2025年全球债务占GDP比率的均值是94.7%。马来西亚的数据为70%,全球排名第55,以新兴市场国家的平均值74%来说,我们其实属于债务比例相对合理的国家。作为参照,中国为84%、印度81%、泰国65%、菲律宾58%、印尼41%。
那全球债务占GDP比率最高的国家有哪些?
排名第一的日本,其债务占GDP比率高达惊人的230%,反映多年来的财政刺激与人口老化。
苏丹以222%位居第二,主要因多年经济不稳与战乱冲突所致。
新加坡以176%排名第三。
新加坡的特例
咦?邻国新加坡的举债竟然如此之高!?其实新加坡的情况是全球经济体中的一个特例,它的高债务并非源于财政赤字或过度消费,而是源于其独特的金融结构和投资策略。
大多数国家举债是为了填补财政赤字,也就是借钱来支付公务员薪水、社会福利或军费等日常开销。但新加坡宪法有严格规定,政府不能借钱来支付日常运作支出(Operating Expenditure)。新加坡的每一分借贷,背后都有对应的资产支持。简单来说,其他国家的债务像是“信用卡卡债”(借钱消费,资产减少);新加坡的债务则像是“房贷”或“商业贷款”(借钱投资,资产增加)。只要其主权基金的投资回报持续稳健,这个高负债比率反而是其金融实力强大的证明。新加坡的高债务比率是一个“会计现象”,而非“财政危机”。
新加坡模式vs马来西亚模式
以下的对比表将清楚展示,为什么新加坡负债比率更高,却被视为更富有;而马来西亚虽然负债比率较低,却面临较大的财政压力:
再度以拟人化的方式来解读这两种模式:
新加坡模式:就像一个精明的房地产投资者。他向银行借了1000万(高负债),但拿去买了价值2000万的楼,而且租金回报远高于银行利息。他的负债比率虽高,但他是越来越有钱。
马来西亚模式:就像一个努力工作的家庭。收入不够支付装修费和买车(发展开销),所以向银行借钱。虽然这也是为了让家里更好(国家建设),但每个月要从薪水中拨出16%来还利息,生活压力自然较大。
所谓“一理通,百理融”,其实无论是国家、企业或个人,关于债务,都是同样的道理。究竟我们作为普通人,应该如何看待举债这回事,老萧为你整理出4个核心观念。
观念一:严格区分“消费债”与“投资债”
作为普通人,应该如何看待举债?第一个核心观念是严格区分“消费债”与“投资债”。绝对不要为了“消耗品”举债——为了出国旅游、买名牌包、办豪华婚礼而刷爆信用卡或申请个人贷款,这些开销就像政府的“行政开销”,花完就没了,不会产生未来现金流。债务的性质,决定了它是让你变穷还是变富。
观念二:学习“套利思维”
第二个核心观念是学习“套利思维”。新加坡之所以敢借这么多钱,是因为它有信心透过官联公司及主权基金赚取比借贷成本更高的回报,这就是金融学上的“正利差”。在个人层面,不要急著把低息贷款还清,而是利用利差钱滚钱。会不会套利,是穷人思维与富人思维的分水岭。
观念三:看懂你的“净值”,而不只是“负债额”
第三个核心观念是看懂你的“净值”(Net Worth),而不只是“负债额”。新加坡“负债高”貌似吓人,但它其实是“净债权国”,只要资产多于负债,且资产流动性健康,高负债并不可怕。只要你的资产增值速度快过债务累积速度(像新加坡那样),你的财务状况就是健康的。理财的重点不是“消灭负债”,而是“扩大资产”。
观念四:建立强大的“现金流缓冲”
第四个核心观念是建立强大的“现金流缓冲”,这点最为关键,也是风险控制的核心。新加坡虽然借钱投资,但它拥有巨额的流动性资产(外汇储备),确保任何时候都能还得出利息。如果你想学新加坡“借钱投资”,你的紧急预备金必须比一般人更充足,例如从6个月提升到12个月。敢借钱的前提,是你有足够的底气应对意外。
希望老萧这样从国家财政的角度来进行讨论,能让你突破自己的“债务心魔”。记得,理财的重点不是消灭负债,而是让资产消灭你对负债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