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华教与华族文化是大马华人的一贯主张与意志;可以说,这个逆境自强的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大马华族可以说是东南亚华人中最华的华族。

所谓华人,在学术界有一种看法认为,华人是个文化概念,只要尚保留了华人文化特色的中华裔才可称为华人;若已失去华人性,则只能说是华裔而不是华人。

就此点而言,大马华族无疑是东南亚华人中最具中华文化特色的族群,如多保有华名华姓,也庆祝汉族的传统节庆等。

尽管如此,大体上言,大马华族对本族文化的认识还是颇有局限的,如许多人连什么是儒家思想或道教都搞不清楚,甚至连儒家与道教这类名词也没听过;此点也可从历届人口调查的结果中一窥究竟,如绝大多数的华族在宗教上自称或被归类为佛教徒而不是儒教徒或道教徒。

尽管大而化之地说,儒、佛、道都是中华文化的三大支柱;可多数华族并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佛教、道教或儒教。之所以与华族本身的性质有关。

基本上言,华族是个讲究实际和实用的民族,一般民众对高深的道理缺乏兴趣,特别是华族先贤多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基层民众,他们对中国的大传统缺乏认识。

从宗教信仰的角度言,他们是汉族民间信仰或民间宗教的信徒,而不是知、信、行、诚的佛教、儒教或道教徒。从性质上言,这民间信仰或民间宗教、民俗宗教或民众宗教也多是儒、释(佛)、道三教混合的产品,而其基础则是源自地域的地方性民间信仰。

这些民间信仰也或多或少带有原始宗教与巫术成份,如扶乩、问卜、风水等。其信仰的动机也多与实际需要相关,如祈福消灾,驱邪去病、出入平安、平步青云、风调雨顺等实用目的。这个动机就决定了华族信仰多倾向有求必应的神明,而不管这个神明的出身或宗派。

这种现实与现世的民众需要,也使高深的佛法或道法得在相当程度上迎合民众的实际需要,从而使宗教出现二元分化的现象。一边是文化或宗教精英搞高深的研究,一边是民众祭拜不求甚解的宗教行为。

一个实例便是观世音地位虽低于佛祖,可在华社拜观音的信众远多于讲高深佛理的佛祖,只要考察一下华族所祭拜的神明性质便知。观音与妈祖皆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神明,而关帝则是讲究忠义的财神,其他如文昌帝君、大伯公或是本土化的拿督公皆是实用的神明。

民间信仰可以说是汉族与华族草根民众最广乏与实际的实用信仰,深层地看,这些民间信仰又多与道教有密切关系,如妈祖、关帝、天公、天官、地官、大伯公、灶神、门神及许多地方神。伸言之,在实际情况中,其实多数华族可说是道教徒而非佛教徒,或至少是佛道并重,而非单纯的佛教徒。

以华族最重大的节庆过年来说,贴门神送灶神与迎灶神、接财神、拜天公(玉皇大帝)、拜天官等都是道教的神;只是吊诡的是,多数华族并不知这些神明是道教神,只是与佛教一样,道教最高至上的神明,如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实天尊、道德天尊)反而少人祭拜。伸言之,信徒也不清楚道教的神谱,他们更兴趣于祭拜可驱邪去疾的九皇爷或是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土地神。

其实,道教对华族的文化影响也不限于民间信仰。华族的不少文化观念如求养生与避忌死亡的观念,也与道教思想相关。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土产宗教,它虽然正式产生于1800多年前(东汉未年)可其思想渊源则可上推到2500多年甚至更久。因为,中国原始宗教也有巫术成份,而道教产生之前,中国便有许多方士,即巫师或准巫师。这些方士便是原始宗教仪式的实践者与执行者,他们是道士道教前身。

与此同时,虽在2000多年前,中国便流传神仙思想如庄子、楚辞这类书便提到神仙存在。《山海经》也提到不死国、不死药等长生不老或不死的仙人。秦始皇会派人去寻找不死并非无原故的,而是当时已有长生不死的神仙传说。

道教便是以追求长生不死为目的的一种宗教。这是一种贪生怕死的宗教。道教的道士认为,人可以经由养生养气养神养形等修练而实现长生不死。这种在现世中寻求永生,而非死后渴望永生或来生的宗教思想是中国的宗教特色。

因为永生贵生,贪生怕死,道士便致力于研究长生之道,也据此产生了一些正负的影响。这种影响也见之于语言上,如把棺材店称为长生店,把去世称为仙去或仙驾、仙游等。至于风水学说,也与道教学说有关,而中医中药的一些观念也受到道教的影响。如精、气、神的观念。气功与道教的关系更是众所皆知。

约言之,道教与汉族、华族的生活有著千丝万绪的关系,这是被许多人忽略的。

今天华社流行谈佛教、佛学、佛法,道教反而被漠视。道教其实也有其高深一面;只是这深层一面长期受到忽略。

道教虽有其俗气的一面,甚至有巫术的一面,可它与华族民俗的关系也颇密切。谈华族文化,道家(老庄学说)与道教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涉及民间信仰这一最多华族实践的活动。

结而言之,从现实出发,华族最普遍的宗教信仰是非制度化的无经典、无神职人员的民间信仰而非有经典、有神职人员与有组织的制度化教团宗教,如佛教,而这民间信仰又是综合了儒释道的混合信仰,其中又以道教的色彩最浓。深层地看,华族民间信仰不仅仅是儒释道,而是还具有一定的巫术这个原始的原生因素。

俗语便有言“跨进庙门两件事,烧香求签问心事”,求签便是求神明指点迷津。至于签灵不灵则无伤大雅。信者有之,不信则无,宜宽以待之,而不必有科学不科学等大道理来审视。毕竟心事是有关心灵而非科学的事。

孙和声

时事评论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