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否受到柔州古庙神明出游引起热潮的影响,不少传统庙宇也搞起各种庆典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也促进了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的活跃。这确是件值得庆幸的事。
一贯以来,大马华族均把注意力集中于华教,或多或少忽略了传统民俗与民间信仰对保存华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说起来,不仅大传统的儒家、佛教与道教相对受到忽略,民俗或民间信仰或民间宗教这些小传统也常被忽略。
这不仅是教育制度与教育内容影响造成,也与1919年中国的五四运动及左翼思潮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毕竟,从1920年到1960年代,中国的大小传统均被视为封建、落后的旧东西。
1970年代,我国出台了国家文化政策,由于这个政策不重视非伊斯兰及非马来文化,从而引起非马来族的反弹,转而重视起传统文化;只是这个转向较偏向表演文化如舞狮舞龙,而相对忽略精神文化。所谓的保存中华文化,实际上也多偏向物质文化而非精神文化。这自有其历史因由。
其实,华族的先辈先贤多是目不识丁的文盲,他们文化水平并不高;只有少数的精英才对大传统有所了解;尽管如此,基层的草根民众,也从传统民俗与民间信仰中继承了不少中华文化传统。
这些小传统对维持华族的华人性或华族性起了关键作用。华族之所以是华族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因为民俗与民间信仰被保存了下来。最明显的是传统的节庆,如农历新年、清明、中秋、端午节等。只是华族的文化活动不仅仅限于主要的传统节庆或书法、华乐等,也见之于各种不起眼的民俗与民间信仰中。
由于大马华族是个多方言群社会,不同方言群有不尽相同的地方性民俗或民间信仰,而且相当多元多样,但是异中也有大同。最明显的便是观音信仰、关帝信仰、妈祖信仰与土地神,这四大跨方言群信仰。
观音信仰可说是中国民间最普遍的信仰,如诗所言“佛殿不必深山人间求,处处有观音”。可以说观音是中国佛教中知名度最高的人物。
之所以,则与民间对观音的需求有关。民众要的不是高深学问与哲理,而是实用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祈求。这个需求特征也突显出汉地佛教的二元性。一方面是精英阶层追求的有深度的佛法佛理,就如梁启超,佛教是种哲学性宗教,富有高深的佛理,如观音在《心经》的开头就说:“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对普罗大众言,人明明是个有血有肉,有手有脚的生灵,怎么是五蕴皆空?
这太难理解,普罗大众要的是实实在在实利实惠,而不是“讲耶苏”。显见,一般民众是实用的宗教信仰者,而不是知、信、行、诚的名符其实的信徒。
同理,妈祖信仰能流行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也与妈祖被视为是救苦救难的海神有关。一般认为天后(妈祖)实有其人,为10世纪宋朝时的一位具有神异能力的女性或女巫。传说她能经由元神离体出海救海上难民,这个神话越传越神,而连朝廷也对其加封,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她的名声。
妈祖可说是位跨方言的海女神,大马的海南人、广府人、客家人,特别是海南人与兴化人多敬拜妈祖,多数海南会馆中也设有膜拜妈祖的庙。在台湾,妈祖出游更是一大盛事,热闹非凡。
从宗教的角度看,佛道两家皆认为妈祖是佛教人物与道教人物。之所以,也不难明白,因为她拥有广泛的信徒。这情况也见之于关帝信仰中。
关帝信仰
关帝俗称关公,名羽,字云长;虽是位历史人物,但也只是一名战将,在历史上并没显赫地位与功名,可关帝信仰却是中国的全民性信仰,以至于佛教与道教均把他纳入其信仰体系中。
若说观音是佛教人物,妈祖是道教人物(传说之一是,她在27岁时便已羽化登仙),那关帝可以说是儒家的代表性人格神。
关公之所以会成为全民信仰,实与其被神化与儒化有关。关公是位1800年前的人物,可他之所以能成为民间甚至是官方多次加封的大神,也与中国的特定历史时空有关。关公是宋朝(10-13世纪)时才特别受到官方与民间重视。在这时期,宋朝国势不强也受到周边民族的入侵威胁;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提倡讲忠义,要勇武的精神人物,而关羽便被选中,外加上《三国演义》历史小说与戏曲,说唱文学等通俗文学的传播,便越传越神,从一个武将升格为与孔子(文圣)齐名的武圣。
明清两朝更是关帝信仰普及化的时代,其中文人把他儒化,形容他为护国佑民的伏魔大帝与道德守护者,更被民间组织如秘密会社所接受。同理言,讲求信用的商人,也把他视为守护神与财神,民间还把他“万能化”为神通广大的多才多能神。
土地神
近年,我国还有人致力于推广关公文化节,以表扬他的忠心、勇、信等儒家道德伦理。对大马华裔而言,除了上述3位显赫大神之外,土地神这个不起眼的小神,也是民间信仰中最普及和最贴近草根民众,如土地公、大伯公、地主公、拿督公等,都是日常生活的神。
在大马源自中国原乡的土地神还本土化为拿督公,突显出华族民间信仰的二重性,即中华性与本土性两重性质。在大马,不仅许多家庭敬拜土地神,有些特定行业的人,如搞建筑的更是注重祭拜土地神,开工前必要先祭拜拿督公,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有道是,有土斯有财,土地神不仅仅是守护一方水土的小神,也被扩大为财神。这也突显出华族信仰的功利性。华族是个讲究实用民族,特别是一穷二白的先民。他们远渡重洋来到南洋,目的之一无非是想发家致富,衣锦还乡。据此,其信仰也倾向于实用,如趋吉避凶,祈福消灾(如九皇爷信仰),出入平安,延寿发财等世俗愿望。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人是动机性生灵,信仰也不例外。不论是高级宗教或通俗的民间信仰,都难免带有诱人入信的诱因,如上天堂或下地狱。华族信仰亦然。
从性质上言,华族民间信仰中的佛教、道教、儒教可说是一种经过民间化通俗化的民间佛教、民间道教与民间儒教。它与大传统的佛教、道教与儒教都不尽相同,而具有本身多元混杂的内容。
由于华族民间信仰庞杂如天公信仰、天官信仰、法主公信仰等,举不胜举。本文只举其中四项来谈,算是做个开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