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常常遇到这样的场景。清晨起床,第一件事不是伸展身体,而是滑开手机,点进脸书或 Instagram,看看昨晚发出的帖子或限时动态有多少人浏览、点赞,以及是否有人留言。
短短几秒钟的查看,就能带来的满足与安心。然而,如果点赞不如预期,或浏览人数太少,心底那股焦虑与落差感却也随之浮现。
无可否认,社交媒体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情绪调节方式。分享一张照片,一段视频,或是一则限时动态,往往能换来朋友的回应与支持。
在疫情封锁期间,许多人正是依靠这些平台维系联系,缓解孤独感。社交媒体让遥远的距离缩短,也为许多人带来归属感与幸福感。对不少年轻人而言,一则动态的点赞或一个简短的留言,足以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然而,社交媒体也可能带来焦虑与不安。人们在浏览他人动态时,看到的往往是经过精心挑选和修饰的片段,例如精致的餐点,幸福的家庭合照,奢华的旅行画面。长期沈浸其中,难免让人产生别人过得比我好的错觉,从而陷入无形的比较与自卑。
研究显示,这种不断的上行攀比容易削弱自尊,甚至与抑郁症状相关。更令人忧虑的是,当自己的动态没有得到预期的点赞或回应时,那种被忽视或不被认可的感受,会进一步加重焦虑。
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社交媒体反馈焦虑”。不少人发帖后会频繁刷新,查看观看人数,浏览进度,甚至统计具体是谁看过。每一次未达预期的反馈,都会让人怀疑自身的吸引力与价值。
而这种循环式的心理消耗,正是许多年轻人越来越依赖社媒,却也越来越疲惫的原因。再加上错失恐惧症(FOMO)的推波助澜,人们害怕错过朋友聚会的照片,害怕没有及时回应消息,从而陷入更深的社交焦虑。
近期多项研究为这一现象提供了实证支持。英国一项大规模追踪调查发现,那些频繁在社交媒体上发帖的成年人,一年后出现心理困扰的机率高于仅仅浏览内容的使用者。另一项实验则表明,负面评论会显著提高发帖者的焦虑水平,即使是短暂接触,也足以影响心情。
与此同时,有研究让大学生将社交媒体使用时间限制在每天三十分钟,结果显示他们的焦虑、孤独感和抑郁症状都有明显下降。这些发现揭示,社交媒体并非中性的工具,对情绪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关键取决于个人的使用方式与心态。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社交媒体的使用都会带来负面效果。主动交流,如真诚地留言、分享有意义的内容,往往比单纯被动浏览更有利于心理健康。换句话说,社交媒体的影响并非一刀切,而是因人而异。
面对这种社媒双刃剑式的影响,我们需要更有意识地管理自己的使用习惯。首先,大家应设定合理的时间限制,避免无止境的“滑动”社媒页面。其次,我们也要学会分辨,屏幕上的光鲜片段只是朋友圈的剪辑版人生,背后未必没有烦恼与缺憾。第三,我们应该把社媒上的虚拟互动转化为现实交流,把时间花在真正能带来支持和陪伴的人身上。笔者认为,个人的幸福感,若能建立在真实人际关系与自我肯定的基础上,才会让人心里更踏实。
那么,社交媒体究竟让我们更快乐,还是更焦虑?答案或许是两者兼具。社媒既能给予我们虚拟掌声,但也可能制造真实的焦虑。决定性的因素在于,我们是否懂得在使用社媒时保持节制与清醒,学会让社媒为我们服务,而不是被它牵著鼻子走。
在这个算法与人工智能当道的时代,幸福感的根源不在于社媒的点赞与追踪人数,而是在于我们能否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找到平衡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