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名在公共卫生领域服务的本地学者在国际期刊发表了一篇公开承认使用人工智能(AI)协助撰写的论文*1。这不仅是大马的第一次,也象征著AI正式跨入学术殿堂。有人认为这是时代的进步,让科研写作迈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但也有人担忧,这是学术诚信与原创性受到考验的开始。

这篇论文由公共卫生医生主导,研究主题是AI在科研与科学传播中的应用。与过去一些遮遮掩掩不同,作者在文中透明披露了AI的使用方式,例如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文章结构等环节中,AI发挥了辅助作用。这样的做法值得肯定,因为它树立了一个透明的先例,就是在AI快速进入学术写作的年代,诚实公开是非常重要的。

不可否认,AI为学术写作带来诸多优势。首先,它能显著提高效率,让研究者腾出更多时间专注在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其次,AI能在语言表达上提供巨大帮助,尤其对非母语使用者来说,写作障碍因而大大降低。此外,AI还可提升文章的可读性,加速知识传播,甚至开启人机合作的新模式。对许多年轻学者而言,这种工具既是助力,也是减轻压力的方式。

然而,AI助写的隐忧亦不容忽视。笔者就亲身经历过一个案例。一篇出自国际知名同行评审期刊的文章,竟然有五个参考文献是虚构的,笔者经多番尝试仍查无此文。这些文献看似真实,排版格式严谨,但在数据库中根本不存在,显然是AI生成的幻觉。在这种情况下,读者若未仔细验证,便可能把虚假的资料当成学术依据。

另一位同事在大数据研究中使用AI进行分析,却发现结果与传统统计软件不符。这显示AI在数据分析环节仍存在可靠性问题,若未经验证便直接纳入研究结论,势必会影响学术的严谨性。由此可见,AI不是万能解方,反而可能成为科研陷阱。

更深层的隐忧在于原创性与责任归属。学术研究的价值不只在于产出文字,更在于研究者的批判性思维与独立分析能力。如果学者过度依赖AI,长远而言可能削弱思考与写作的根基。至于责任问题,一旦研究出现错误,究竟应由作者承担,还是归咎于AI,目前尚无明确定义。与此同时,AI技术的普及也存在不平等问题。资源丰富的机构能负担先进工具,而弱势群体则可能被甩在后头,学术鸿沟因此拉大。

在AI来势汹汹的趋势下,国际学界其实已经拿出相应的对策。不少期刊要求作者必须披露AI使用情况,有的甚至明确禁止AI署名为共同作者。虽然大马政府也在推行“AI at Work 2.0”,公务体系可以广泛接触AI工具,但在学术领域,本地大学与期刊尚未拟定统一规范。笔者认为,政府与大学必须携手合作,尽早建立制度,避免任由AI在学术写作中野蛮生长。
 
AI助写论文的现象带来了几方面启示。首先,透明是关键。学者若使用AI,必须清楚说明其运用与范围,而非模糊带过。其次,验证不可或缺。无论是参考文献还是数据分析,都应以传统方法交叉检查,避免AI幻觉混入学术成果。再者,AI教育与培训势在必行。研究人员与学生都需要学习如何负责任地使用AI,包括如何辨识AI生成内容中的偏差与错误。最后,制度建设迫在眉睫。大学、科研机构与学术期刊应制定明确的指引,保障学术诚信,以降低错误使用AI带来的风险。

AI进入学术界已是不可逆的潮流。要拒绝AI或许并不现实,但其危险性在于盲目依赖之下失去批判与独立思考。上述的首篇AI助写论文实例告诉我们,未来的学术发表不该是“AI代写”,而应是“人机协作”。只有在透明、经验证与负责任的框架下,AI才不会成为压倒学术诚信的最后一根稻草。

 

参考文献:
1. Yoga Ratnam KK.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public health research and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A narrative review of real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 Digit Health. 2025 Aug 18;11:20552076251362070. doi: 10.1177/20552076251362070.

 
 

曾志涛

自由撰稿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