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已经活在科幻片《黑客帝国》(The Matrix)描述的场景里--全人类都在为AI“供电”,只不过,我们不是用体温为AI发电,而是用我们通过电子日用品数码化的言行和一举一动,为AI提供源源不绝的训练数据,让AI日渐拟人化,与人类的思想和行为趋同。

在《黑客帝国》中,人类被AI当成电池,生理能量被机器用来维持AI系统运转;而我们现实中的AI虽然不吸收人类的体温,但确实是在以人类的行为、语言、选择,甚至是“注意力”作为“燃料”。我们每天发的社交媒体动态、刷的短视频、说过的每句话、打过的每一个字,其实都成了AI学习的素材。

我们每天使用智能手机、社交媒体、搜索引擎以及各种智能设备,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数据。这些数据记录著我们的好恶、习惯、交流方式,甚至是思考模式。

虽然我们不是像《黑客帝国》里那样直接作为生物电池为机器供能,但我们通过数码化的存在,正源源不断地为人工智能提供著宝贵的训练数据。我们每一次点击、每一次搜索、每一次选择,每一次下单、每一次互动、每一次停顿查阅、每一次略过不看转跳下一个选项,都在喂养著AI算法,帮助它们学习和进化。我们日常思维、情绪和作息驱动指尖按下的字符、点击轨迹、导航路径选择,和各种消费瞬间,都被投进科技巨头炼制的各种数据大熔炉中,用来壮大和优化算法引擎。

可以说,我们现在就像自愿把意识上传云端的“信息矿工”,源源不断地贡献自己的一点一滴,喂养出一个个越来越懂人类的AI。

这种人类为AI“供电”方式的巧妙之处在于它的隐蔽性和普遍性。我们虽身处其中,却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正在参与各种已知和未知AI模型的成长过程。我们的数码足迹成为了AI学习人类行为和思维模式的养料,使其在某些方面越来越像人类。

以上各种描述揭示了一个极具反思价值的数码文明悖论:人类正以数据献祭的方式,完成著对数码神灵的塑造。

在AI日渐风行的当下,每一个人都在玩票性质的复刻著一个似曾相识的自己,直到作为我们智能化身的AI,逐渐侵蚀每个人类个体的自由意志,以机器算法代替人脑做出选择、取舍,甚至是择善,或作恶。

算法越能精准预判我们的选择,就越显露人类行为的程序化与可被建模的本质。AI的拟人化进程呈现诡异的二律背反:ChatGPT的对话越人性化,越暴露其非人本质;推荐算法越精准预测人类的行为,越凸显人类的可计算性。我们以为在让AI学习“人性”,却在不知不觉间,被反向塑造成一个又一个言行可被预测和助推的实验品。这不仅是AI的拟人过程,更是人类被算法化的过程。

信息的洪流正悄然冲刷人机边界的堤坝。人类的集体经验正在被封装、传输、模块化,注入无数个商业利益主导的拟人意识机器网络。一个值得我们省思的原则是,我们理应是能自主独立思考,拥有自由意志的人类,而非代码的衍生物,或数据驱动算法的附庸。

在数据饥渴的大型语言模型AI主宰一切的时代,我们要如何才能挣脱数据殖民的枷锁,活出自我?我想,任谁都无法给出一个切确的答案。

(注:文章经过ChatGPT与DeepSeek修饰)

余福祺

7字辈,毕业自马来亚大学电脑科学系,从事软件测试工作,喜爱钻研人工智能以及互联网科技最新动态,曾任隆雪华堂民权委员会委员。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