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印度与巴基斯坦的战争升级,印度空军对巴基斯坦境内多个据点展开精准空袭,以回应上个月在克什米尔恐袭造成26名印度旅客死亡的事件。

很多人都留意到这个新闻,但相信都只略看一眼就滑过,毕竟近年来这种“某某国又开打”新闻已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只是这次恐怕不能就这样习惯,因为这次对打的是拥有核武的国家。只要未来任何一场升级,都是全球秩序的溃口。

从2022年的俄罗斯入侵乌克兰、2023年加沙战火重燃,到如今的印巴空袭、红海地区被武装组织攻击商船,以及台海及朝鲜半岛时不时的军事威胁,全球正在进入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压常态”。

战争不再是突发事件,而是一种周期性出现的地缘剧本。

不少人会认为那是他国的事,离这里很远。但事实上,现代战争最大的受害者,往往是“局外人”。

当印巴冲突升高,巴基斯坦立即关闭领空,多家航空公司取消经南亚航线的航班。欧亚之间的物流中断,全球快递时效拉长,飞机成本上升,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同时,战争也会直接影响原物料市场。印度是全球最大的大米与药品出口国之一,巴基斯坦则仰赖印度上游河川的水源灌溉。一场战争打下去,牵动的不只是粮食与医药价格,更是整条供应链的稳定性。

这些都会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从面包价格、物流延迟、电器成本上升,到旅游与外包产业的震荡。

这还不包括美国掀起的关税战。

过去三年来,美国在国际贸易上的策略,转向一种“去全球化”的姿态。从对中国祭出高额关税、封锁半导体设备,到鼓励企业回流美国生产,全球供应链正在被重构。
但这种策略引发两种后果。当全球供应集中于少数国家,一旦出现冲突,就没有备案。就像印度成为某些零组件或原物料的替代来源,但它又与巴基斯坦交战,整条生产替代链就立刻瘫痪。

军事冲突成选项

若这种关税与制裁被频繁使用,许多中型强权如伊朗、印度、土耳其等会粗暴认为,“只有硬实力才能换取话语权”,当国际信任降低,军事冲突似乎就只能成为一种策略选项。

美国看似远离战场,实则是间接促成全球战争风险常态化的始作俑者之一。

战争的可怕,并不只是炸弹落下的声音,而是它会悄悄改变所有人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不再能随意出国,不能依赖稳定的货源,不能相信食物或药品的价格可以平稳,更别说那些从战火中逃亡的难民,终将流入邻国与周边地区,引发新的社会与资源压力。

当战争成为全球的新常态,稳定与和平不再是理所当然的权利,而是一种需要小心呵护的选择。

世界已无法马上回到从前,我们还能对这一切视若无睹吗?当每次冲突都可能改变日常,每次空袭都可能牵动全球的价格与秩序,我们是否还能把关心世界,当作一种选择,而不是责任?

回头看看目前社群媒体与演算法可能会放大仇恨与极端观点,让小冲突可能在短时间内成为全球对立的火种。如果连基本的觉察与对话都失去,我们还能奢望什么样的和平?

郭朝河

超斜杠青年,乐观豁达,臣服天命,悠游穿梭在时评、影评、乐评、旅游等的世界,用卑微的心经历人生。著有《在生活,藏一座雪山》。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