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德里3日讯)在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持续4天的军事冲突造成70馀人死亡后,印度电影界正掀起一轮爱国题材电影版权的抢先注册热潮。
法新社报导,这场今年5月爆发的军事对峙,始于印度将印控克什米尔帕哈尔加姆镇的“恐怖袭击”归咎于巴基斯坦,并对巴基斯坦发动攻击。双方动用火炮、无人机和空军交火了4天,最终以戏剧化方式彼此偃旗息鼓。
现在,印度多家宝莱坞制片公司看到了利用这场冲突牟利的机会,已抢先注册多个相关电影标题,包括《朱砂任务》(Mission Sindoor)、《朱砂:复仇》(Sindoor: The Revenge)、《帕哈尔加姆镇恐袭》(The Pahalgam Terror)等。
该命名源自印度军方将此次行动代号定为“朱砂行动”(Operation Sindoor)。朱砂意为印度教已婚女性额头的朱砂痣,象征为恐袭中丧生丈夫的寡妇复仇的决心。

宝莱坞日趋迎合政治
曾凭借描绘1990年代克什米尔印度教徒大逃亡的《克什米尔档案》(The Kashmir Files)获票房成功的导演阿格尼霍特里(Vivek Agnihotri)称:“美国好莱坞遇到这种题材会拍10部电影,观众需要了解幕后真相。”
尽管有人指责其执导的《克什米尔档案》目的是煽动对穆斯林少数群体的仇恨,该片仍获得执政党印度人民党力挺,并给予高度评价。
影评人拉贾森(Raja Sen)指出,自2014年印度总理莫迪政府上台后,宝莱坞日益迎合当局意识形态。
以拍摄爱国电影闻名的导演夏尔马(Anil Sharma),批评急于拍摄与帕哈尔加姆镇恐袭相关电影的跟风现象是“羊群效应”,强调电影应自然触发情感而非投机。

电影煽动对穆斯林偏见
行业观察显示,宝莱坞近年倾向选择与民族节日挂钩的档期。去年印度共和国日前夕上映的《斗士》(Fighter)虽非纪实作品,但明显取材于2019年印度空袭巴基斯坦巴拉科特事件,最终以2800万美元(约1兆1977万令吉)票房位列年度第4。
今年票房冠军、根据印度马拉地帝国统治者马哈拉吉生平改编的剧情片《恰瓦》(Chhaava),因渲染反穆斯林偏见再惹争议。
拉贾森说:“如今,电影界正积极地将穆斯林国王和领导人描绘成暴力的化身。电影人必须对他们选择讲述的故事负责。”
他说:“如果公众被几十部试图服务于某一特定议程的电影所淹没,而不允许另一方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这些宣传和错误信息就会渗透到公众的心理。”
著名导演梅赫拉(Rakeysh Omprakash Mehra)呼吁,真正的爱国主义应通过电影促进和平:“我们该如何构建更美好的社会?如何学会友爱邻邦?”
其代表作《芭萨提的颜色》(Rang De Basanti)曾代表印度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