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青,Angry Young Men,全称“愤怒青年”。最早的愤青形象出现在邵氏电影1973年的作品《愤怒青年》中,影片刻画了一帮不满社会现状而急于改变现实的青年。而现在的愤青,大多数都指有思想、有才华、有抱负、有热情的青年人,他们用自认为正确的价值观评判不公平的社会现状及其背后体制设计的缺陷,并力求用自己的激情影响身边周围的人,齐心协力,改变现状。正如台湾文人政客李敖刻画的自己:“身存乱世,却一生桀骜不驯,金刚不坏,精神不死。”

好善嫉恶 敢于发声

愤青哪里都有,不独台湾。五年前,读本科的时候,遇见第一个马来西亚华人的愤青C君,不惑之年,事业小成。当时身为券商的他兼职金融科系的讲师,只为保持专业知识的常用常新,他讲课风度翩翩,深入浅出,很受学生喜爱。一次偶尔的机会读到他写的博客,多关华团的发展和对热点事件的思考,几代人深居古城,贡献社群,活跃在华社的大小活动,亲历亲行,令人感动。时光流转,从那时的博客到现在的脸书,网络平台变了,他更新的频率快了,跟帖的频繁了,点赞的也多了,唯一不变的是C君对华人社会的责任和保持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

当然,C君只是马来西亚华人愤青的一个缩影。愤青已然成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中成为一种现象。

他们的先辈举家南下南洋,在陌生的国度落地生根,开枝散叶。身处异乡,无依无靠,在政治上缺乏安全感的现实让社团的优势逐渐显现,所以他们选择抱团以维护这个族群的利益,所以你看到当今的马来西亚各式社团、会馆、华人行业协会遍地开花,他们在大小事务上扮演著必不可少的角色。通常,这群活跃在此类非政府公益性组织中的愤青们都会对周围事物保持批判态度,一定时刻也会对社会不公表达自己的愤怒。义愤填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仿佛变成了华人愤青的基本素质与生活习惯。

幸然,马来西亚华人愤青往往好善嫉恶,敢于发声,纵然《煽动法令》大肆其道,也并没有泯灭他们的民族责任感和敢于发声的正义感。确实,在当今社会人人都喜欢带著面具伪装对人的当下,保持愤怒,敢现真我,也变成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爱之深,责之切”,为什么我常常批判,是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时常不满现状,是因为对未来仍保有期许。这或许就是愤青最真实的心理写照。

愤青的意义在于他们用自己独立的审视与思考进行全民监督,唤醒民众的为自有奋斗和美好生活的脉搏。他们的理性与良知不愿受到助纣为虐的谴责,所以心存争议的他们义愤填膺、期待改变。

保持清醒 审时度势

愤青的表达方式也各有千秋。传统意义上的愤青乃“豪放实干派”: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可谓是给秦末暴政的致命一击;北宋后期,朝廷无能、奸臣当道,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齐聚梁山,揭竿起义,替天行道。而比起豪放实干派用“硬硬来”的方式,历史长河中更有一派“浪漫婉约型”愤青:杜甫忧国忧民,以厚重沉稳的诗风表现对唐末黑暗现实的不满;鲁迅弃医从文,针砭时弊,其铿锵有力的文字像一把把愤怒的匕首直击末当权者的心脏。

纵观中国历史,愤青往往泉涌出现在公民社会转型时或者一个朝代的没落之时。同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亦然,一个正常的社会需要正确看待愤青的存在,合理对待愤青的诉求。同时,社会的发展需要有深度的愤青,一个不会“为了批判而批判”、“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华人社群,对生活中种种的不满而愤怒,但是努力工作、解决问题的方案才是愤青更值得为之热血的。马来西亚华人先辈发家的根基来源于他们与生俱来的危机感,时刻保持清醒,审时度势,勤力思考,是祖辈留给马来西亚华人的光荣与遗产,时至今日,仍不褪色。

张淼

马大中国研究院研究员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