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节奏,更在无形中重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许多人感叹,疫情之后,社会似乎变得冷漠了,不只是人情味淡了,更令人忧心的是公共素质的集体下滑,诸如公共场所的喧哗、网络空间的攻讦、邻里之间的疏离,这些现象无不刺痛著我们的心。

在这样的时刻,重提“华教办学,一砖一瓦”的精神,别具深意。

华教在东南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在逆境中坚守、在困顿中前行的历史。从早期的私塾学堂到现代华文独中,从被限制到被认可,华教走过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社区民众的支持。那一砖一瓦,不只是物质的积累,更是精神的凝聚。

记得当年各地独中筹建校舍时,附近小贩主动捐出一日所得,理发师傅为募资义剪,学生们捧著募款箱走遍大街小巷。这些看似微小的贡献,汇聚成了支撑华教发展的磅礡力量。那一砖一瓦背后,是人们对文化传承的珍视,对下一代教育的责任,更是社区互助精神的生动体现。

疫情后的今天,当社会出现裂痕,当冷漠似乎成为常态,华教精神恰恰提醒我们,社会的温暖从来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建造和维护。就像华教先贤们不计得失地付出,我们同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成为那块“砖”、那片“瓦”——对邻居多一份关心,对陌生人多一份善意,对公共空间多一份爱护。

华教办学从来不只是建校舍、聘教师、招学生那么简单,它本质上是在构筑一个以文化为纽带、以教育为载体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就是相互扶持、共担责任、传承文明。这些价值,正是破解后疫情时代社会冷漠的良方。

当我们感叹素质下滑时,更应思考如何重建。华教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改变从来不会一蹴而就,它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就像那些为华教添砖加瓦的先辈,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是默默付出,最终成就了今日华教的郁郁葱葱。

后疫情时代的社会重建,何尝不是如此?它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只需要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多做一点,多为他人著想一点,多遵守一点规则,多献出一份善意。这些微小的努力,就像华教建设中的一砖一瓦,终将垒砌出一个更加温暖、更有素质的社会。

华教精神从未过时。在这个特殊的后疫情时代,让我们重新发扬“一砖一瓦”的实质,不等待他人,不怨天尤人,从自己开始,为重建社会的温度与素质,添上属于自己的那一砖、那一瓦。
 

陈维浤

柔佛青年议员教育委员会,南方大学学院研究生。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