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频发的校园问题,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焦虑。舆论中不断传出要求恢复小六与中三统一考试、重启藤鞭教育、限制16岁以下儿童使用手机的呼声。这些被声称有助教育回归正轨,拨乱反正的解方,实则暴露出潜伏我们社会已久的教育迷思。
一、以控制取代理解
恢复统一考试,用标准化测验来“约束”学生的学习;重启藤鞭教育,以体罚来“威慑”学生的行为;禁止使用手机,以“堵截”方式来防止偏差,这些措施无不体现出以外部控制为核心、追求速效的教育思维。
一旦出现问题,我们往往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立规矩、设禁令、加力度,误以为只要制度够严、手段够硬,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急于扑火,快刀斩乱麻式的思维,忽视了教育问题的复杂性,也缺乏理解学生行为背后动机与需求的耐心。
教育的本质在于理解与引导,而非简单的控制。考试能检测学习成果,却难以为学习过程提供持续而有效的反馈;藤鞭或许能制造表面的服从,却可能摧毁学生的尊严与师生间的信任;禁用手机看似止乱,却同时剥夺了学生学习自律、培养数码素养的机会,也进一步撕裂了代际关系。
二、重结果轻过程
寄望通过恢复旧制、加重惩罚或施加禁令来改善学生的行为与学业表现,反映出重结果轻过程的教育心态。这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维,使教育沦为追求短期成果与表象的竞赛。每当出现新问题,就出台新措施、增设新课程、加派新任务,以“加法思维”来应对挑战。结果是制度越叠越厚,师生关系却越发疏离,学校本应有的温度在层层压力下逐渐流失。教育是缓慢的成长过程,成果往往是延迟显现的,需要信任、耐心,更需要远见。
三、以表象遮蔽本质
当我们将复杂的校园问题,简单归因于学生的个人行为,就容易忽略教育体制、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的深层影响。这种表象化的理解,模糊了教育共同体应承担的责任,也掩盖了时代变迁带来的新挑战。
当代学生成长于信息过载、价值多元的时代。他们所面对的压力与困惑,与旧时代的学生截然不同。如果我们仍固守“服从即教育”的思维,试图以旧经验去套用新现实,只会不断错失与新生代建立真实连接的机会,使隔阂越来越深。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惩罚,而是陪伴;不是压制,而是唤醒。面对新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再是更多的管控与禁令,而是更多的理解与信任。唯有打破“服从即教育”的迷思,让尊重与理解成为教育的底色,我们才能在变动的时代中,为教育找到真正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