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几天都在追看五年一次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International Chopin Piano Competition),可谓酣畅淋漓。
令我惊艳的是在肖赛里看到了马来西亚唯一代表——王文升(Vincent Ong)。而肖赛举办那么多年了,马来西亚代表非常少见,王文升更是大马首位进入最后20强的选手。
要知道,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是全球最具声望、也最难进入的钢琴赛事之一。然而,当我怀著激动的心情观看时,心底却浮现出一丝悲哀。因为这场比赛,恰好折射出马来西亚音乐圈的困境。
马来西亚玩音乐的都被认为是“不务正业”被冠上“臭卖艺”的称号。如果父母听到自己的子女要玩音乐,更要读音乐系,做父母的肯定会被气死。这也导致了马来西亚的音乐人越来越少,但这真的只是父母的问题吗?我想不是,这是整个社会的病。
马来西亚的音乐市场不大,搞音乐的下场都不会特别好,因为这些人不仅要跟国内外有限的资源竞争,还生活在那么小的音乐圈子里,实在不好过。而马来西亚人对于音乐也抱持著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甚至有人对我说:“哎呀!播音响也是一样的。”就是这样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就足以淹没一个灵魂的热情。
所以,这些怀揣梦想青年被迫放弃梦想,转到现实层面,只能努力把生活过好。而没了音乐的生活将不再是生活,我们的世界终将变得无趣又无感。我们会没有管道疏通情绪,无法靠音乐来表达情感,所有的喜怒哀乐只能在心中默默消化。
回看今年的肖赛,我不禁感叹,马来西亚终于进入肖邦钢琴大赛,但真正关注的人有多少?政府做了什么?又有多少人为此自豪?
在别的国家,选手入围便能登上头条、获无数掌声与祝贺,而在这里,这份荣耀只能被悄然掩盖在冷漠的日常中。
也许,我们并不缺天才,只是缺少让天才被看见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