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与一位友人闲聊,他为孩子的升学志愿烦恼:“读文史哲,将来能找到什么工作?还是念工程、电脑实在些。” 这句话,映照出当下社会对教育功能的单一想象——我们将STEM学科视为通往未来的唯一通道,却将关乎“何以为人”的艺术与人文轻描淡写地搁置在角落。

科技是驱动社会前进的轮轴,其价值毋庸置疑。然而,倘若我们的教育只剩下驱动的轮轴,却失去了那片引我们前行的星空,以及赋予旅程意义的风景,这辆疾驰的列车将驶向何方?我们是否在培养技艺精湛的“工匠”时,忘了培养他们成为有温度、能思辨、可感知世界的“人”?

真正的危机潜藏于这种“半人教育”的困境中。一个精通代码却缺乏伦理意识的工程师,可能开发出加剧社会不公的算法;一位医术精湛却缺失人文关怀的医生,可能在复杂的医患关系中无所适从。科技赋予我们力量,而人文则教会我们如何善用这股力量,思考“应不应该”而不仅是“能不能够”。

近日教育部宣布将于2027年推行“协同教学”,引来教育界及家长们诸多讨论。其中不乏对此新概念的陌生与疑虑。作为一名退休教育工作者,这让我回想起MPU课程的初衷与遗憾:本欲培养通才,却沦为与主修专业泾渭分明的“附加科目”。MPU的困境目标无误,而是方法失当——试图通过“增加”课程达成“融合”,结果反而造成知识的“割裂”。其根源,在于我们的教育生态中,从行政、教学到学习,都缺乏真正“综合能力”的核心素养。

协同教学与STEAM教育理念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破局的希望。协同教学绝非两位教师共处一室那么简单,它的协作形态含六种模式:一人教,一人协助;一人教,一人观察;平行教学;站位教学;另类教学和团队教学。其核心精髓在于后四种:平行教学让两位教师从不同学科视角切入同一主题,站位教学通过多个学习站让学生接受跨学科训练,另类教学实现因材施教的融合,团队教学则通过教师的动态协作,将跨学科思维过程直接呈现给学生。

MPU的错误是停留在“学科并列”。基于前车之鉴,协同教学的关键在于必须坚定地推动协作六形态的后四种模式,实现从“加法”到“化学反应”的教育范式转移。

STEAM教育强调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与数学的有机整合,而协同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理念的绝佳桥梁。在一个全球性挑战都日趋复杂的时代,我们不能再只培养精通一隅的“专才”,更需从小开始培养能驾驭复杂性、具备综合思维的“通才”与“领袖”。

协同教学与STEAM,正是我们开启这场深刻教育变革的宝贵钥匙。它始于课堂,但其终点,是重塑我们下一代理解世界和创造未来的根本能力。

谢华才

拉曼大学李光前理工学院客座副教授。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