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在马来西亚一向是雷声大、掌声小。日前教育部宣布2027年起推行co-teaching(共同教学),原意是让教师合作、互补长短,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这在国际教育界已是行之有年,源自美国哈佛的教育实验,如今遍及欧美、日本、韩国,甚至新加坡也早已重点采纳。
然而在我国,改革消息一出,舆论如遭雷击。社交媒体上骂声连连,政客拍短片、配悲情音乐、呼吁部长下台,仿佛教育改革是国仇家恨。
为什么会如此?教育部长需要深刻反省。
从举办巴勒斯坦团结周,到近期校园暴力的处理,整个教育部的气质都只让人看到技术官僚的表演。也于是当政府再谈教育改革,只谈教学设计而不谈教育信念,就注定让人们怀疑改革最终只是制造出更多的表格、更多的KPI。
那不是改革的进步,而是行政工作在繁殖。而老师们已经在呼救了。
很多国家教育改革失败,不是因为政策错,而是因为心态错。心态不对即使改革千次,也只是把旧错误换成新形式的错误。部长需要明白改革的关键不在于换了多少课纲和方法,而在于改革的讨论能否为国家带来思想的觉醒。教育若不能培养出思考的人,那再多的改革,也只是形式的更替,不是精神的革新,带来的只有折磨。
话说回来,我们的社会也难逃其咎。我们的社会总是这样,每当面对新的事物和方法,第一反应不是好奇、不是探索,不是打破沙锅问到底,先行的总是谩骂、冷嘲热讽以及忙著堆砌“行不通的理由”。
我们不是一直在骂政府死板、骂学校守旧不懂创新吗?可当改革来临时,我们为何却第一时间喊浪费资源、没用呢?面对改变为何抱著如临大敌的恐惧呢?这如同长期住在暗房里的人,当有人拉开窗帘让阳光进来,我们不是感激光明,却是责怪刺眼。
这样的社会心态,正是马来西亚创新精神落后世界的根源。我们习惯在旧模式里取暖,凡是新尝试,就视为威胁。当全世界的教育已经在提倡合作学习、跨学科思维,我们还在争论“一个老师教不够吗?”“两个老师会太挤吗?”。这不是理性的质疑,而是对进步的迟钝。
回望历史,世界上每一次成功的教育改革,无一不是在反对声中诞生的,教育改革本质上就是一场冒险。
1800年代的普鲁士教育改革 (Prussia Education Reform) 推行义务教育,试图让全民皆能受教育,但此举打破了知识与学习原本属于贵族与教会的垄断地位,因此在推行过程中,遭到了贵族与教会的百般刁难与阻挠。
1930年代美国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进步教育运动 (Progressive Education Movement),让学校从军营式管理走向探究式学习,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当引导著;当时也遭到家长与政府的质疑与压力,探究式学习被认为“玩太多、学太少”,最终在标准化浪潮中一度退场,回归以科学与数理为中心的应试教育。70年代初这个理念起死回生,并开出新枝叶,比如开放教育(Open Education)、体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等新教学法。但是在1983年《A Nation at Risk》报告后,美国政府认为教育松散导致国力衰退,进步教育再次被批评太理想、不实际二度退潮。但是到了2000年至今,它又王者回归,以Project-Based Learning(专题导向学习)、Inquiry-Based Learning(探究学习)、Social-Emotional Learning(社会情绪学习), Montessori、Waldorf 等形式重新回归,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精神之一。
教育变革不仅是方法革新
就连亚洲近代教育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转型,日本明治维新(约1868年起)的教育改革,它的目标是:以教育强国,让国民具备现代知识与纪律,以支撑工业化与军事现代化。但日本当年同样也遭遇了来自农民和贵族各方面的阻力与矛盾,农民认为上学浪费劳力,孩子不下田就意味少了劳动力;又要缴学费与建校税,生活更苦;武士批评新教育破坏道德、崇洋媚外,失去日本精神。
这些改革初时都被骂得体无完肤,但他们成功了。为什么?因为这些社会容忍试验、愿意给时间、允许错误成为进步的起点,而非丢脸的象征。在这样的人文精神下,哪怕方法是粗糙的,也能创造人无限的奇迹。
教育的变革,不仅是方法的革新,也考验整体社会的格局和心胸。政府可以设计制度规划课程,但若一个社会怕麻烦、官与民没有信任、不肯冒险却不断要求成果,再完美的改革也没有能生根的土壤。
政府提供的教学方法只是形,人的素质、心态、价值观才是魂。任何改革之所以能成功,从来不只是政府提供了方法,更是方法遇见了什么人。若我们的老师只求完成指标、家长只看分数、学生只想应付考试,再好的改革也只是对牛弹琴。
芬兰的教育改革能成功,不是因为他们发明了什么“神奇教案”,而是因为社会整体相信教育需要冒险,尊重教师、家长能放手、学生被视为独立个体。这样的环境,改革能生根,自然孕育出愿意改变和不断创新的人。
Co-teaching是一场勇敢的教育的改革。它的成败,取决于社会的共同协力,包括家长、老师,还有教育部。教育部长可能因为提出co-teaching而下台,但不代表co-teaching是极度不堪的一回事。社会要进步,除了要有先进的改革方案,还要搭配先进的人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