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永春人最热衷于办教育,只要有永春人聚集的地方多半有华小的出现。例如麻坡县和东甲县(原隶属麻坡,2008年由副县升格为县),合计拥有59所华小。除了麻坡市和东甲市区的11所小学之外,其他小学创校时期圴是在胶林中冒起。

麻坡地区的乡镇的开埠与种植业脱离不了干系。二十世纪初,那里最早的农产品是木薯、甘蜜、胡椒橯枳(即槟榔)。橡胶兴起后,大量永春人涌入麻坡从事俗称“打芭”的森林开发的粗活。尤其永春介福乡的五大宗族,超过半数人口出洋来到麻坡县落脚。其中大坵头林氏、紫美郑氏、扬美郑氏,以及龙津陈氏都在麻坡创立家族会。因而麻坡也被永春人喻为“海外介福乡”。

橡胶业的生态是定点作业,胶农或小园主附著在劳作的地方,鲜少会出现再迁徙的现像。那时期的永春人大都居住在本身工作的胶林内,不仅解决了居住的问题,同时可在住家周围空地饲养家畜和种植蔬果来减少生活开支。这一点有助于克勤克俭的永春人产生储蓄,当条件许可时就继续购置胶园。

1948年英殖民政府颁布紧急法令之前,麻坡地区的永春人主要分布在胶林中的零散聚落。随著人口的增加,定居社会也产生了处理同乡生后事、提供年轻子弟求学的社会需要。于是地方领袖开始向政府申请坟山用地,同时也办起学校来教育适龄的孩童。从麻桥至玉射,以及麻桥至东甲,这两条长约二十馀公里的公路上两侧,合计就有二十所华小。这样的密度应是全国之最。

摊开历史,可发现永春人参与建校的足迹。有的献地、有的发动募捐、更有者号召地方华社实施土产捐来做为辨学经费。学校董事会与地方的土产收购商达成协议,在土产买卖交易中,规定抽取一定比例的金额做地方办学经费。走出麻坡继续往南走,峇株巴辖县的新加兰、龙引,以及笨珍县的文律,这三个镇的华社也曾应用土产捐办学。

橡胶曾是我国最重要的原产品,上世纪九零年代初我国经济起飞,土地价值水涨船高。地方上的永春人对华文教育始终不离不弃,年轻世代也传承了上一代热心公益的精神,继续领导地方华小的董事会。事业拓展有成者转投资其他事业,有者成为富豪级实业家,但刻在骨子里的办学基因依旧不变。身上留存著胶林的记忆,发迹后回馈社会的情怀,永春人办学的案例足以成为一个专题研究的课题。 

郑名烈

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