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17岁,中四。
某堂课上,我打开课本,低头假装看课本,其实头脑里在胡思乱想。
偶然抬头,看到她正站在离课室不远处的图书馆外,静静地看著我。
我的眼神与她的眼神对视大约1秒钟,我心里一惊,也有一点慌张,只好迅速低下头,继续假装看课本。心想:
她在看我。她的眼神带有深意,神情温和、温柔、专注地看著我。……她为什么这样看著我呢?她看我的时候,心里在想些什么?她的眼睛又看到了些什么?
——我想不到答案。
那次以后,我难以忘记她的眼神。不时会想起。
长大后——
大学时,选修了一门课——《社会心理学》。某次课上,老师说:
“如果两个人的眼神对视,超过30秒钟,两个人之间不是有天大的恨,就是有天大的爱。”
过后,我想:
我与她之间没有天大的恨,那是不是表示,我们之间有很深挚的友情?
多年来,有时候,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瞬间,尤其是我一个人安静时:
临睡前、发呆时、走路时、听歌时、看书时、散步时、胡思乱想时……,她当时的眼神、神情,会不经意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27年过去了,她的眼神、神情,出现在我脑海的频率增多了。我想,现在的我,也许已经长大了,我对眼神的理解,是不是有可能增加了一点?我真的很想仔细地理解她眼神里藏著的“语言”是什么。
于是,我再次在大脑中,复读她的眼神、神情。我安静、专注地复读了好多次,然后干脆闭上双眼,让她的影像可以更清晰地呈现。27年前的那1秒钟,就像昨天那样清晰。我仔细、慢慢地回忆,“看到”她戴著一副眼镜,眼镜后面是她的眼睛。她的眼神、神情温和、温柔、专注。我不停复读,用心“感受”……然后,我越能读出,那双眼神里,有:关切、关心、在乎——我终于清楚地读出来了,我想,我终于理解了那双眼神。那一刻,我的心被震动,泪水轻轻盈上眼眶,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原来,那是她17岁时,对另一个17岁的同学、朋友投注的关切、关心、在乎。然后我想,眼神是最不会骗人的。那么,那些年,如果她还记得我的一些眼神,她会不会发现,在我的眼神里,也藏著我对她的想念和在意?
27年了,那双眼神依旧清晰。仿佛它从未远去,一直在我的记忆里。无论睁眼还是闭眼,我都能“看见”她静静地注视著我,温和而专注——那是当年17岁小小的她,专注地注视著,同样17岁小小的我;也是记忆里17岁小小的她,专注地注视著,长大后的我。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眼神与眼神、光与光之间碰撞的一刹那,究竟意味著什么?我“看”著她的眼神,想到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最有名的诗句之一:
“在一粒沙中看到一个世界,
在一朵花中看到一个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心里,
把永恒安置在一瞬之间。”
她的眼神,已陪我走了半辈子,我想,还会陪我走完一辈子。因为,她的眼神,在17岁那年的那1秒钟,就像友情的烙印,一瞬之间成了我生命中的“永恒”。
思考与共鸣
1秒钟是一辈子,1秒钟是永恒。那1秒钟,其实万事万物已经静止。
或许,每个人心底都曾有过这样一个眼神——
它无需言语,却能在时间的长河里留下痕迹。而正是这些静静停驻的瞬间,塑造了我们对人、对世界的理解。
——谨以此文,献给我生命中那位永恒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