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和另一半,为了钱而吵得面红耳赤?一个觉得乱花钱,一个觉得太小气?明明相爱的两个人,为什么一谈到钱,就好像变了个人,仿佛在战场上厮杀一般,互相伤害?
这几年,从客户到朋友,老萧听过许多这样的故事。有一则新闻报导说,高达75%的伴侣,表示金钱是他们关系压力的最大来源。而根据统计,金钱分歧是仅次于外遇的第二大离婚原因。看到这些数字,老萧心里有个感触:为钱而吵,从来都不是数字的错。这场战役的本质,其实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信任”和“安全感”。
为什么我们会对钱有那么不同的看法?答案其实藏在我们过往的人生经历中。心理学家说,我们对金钱的态度,就像在演一出小时候就写好的“金钱剧本”。常见的剧本有:
“钱是万恶之源”:如果你从小家里为了钱吵翻天,你可能会下意识地觉得钱很邪恶,甚至会刻意回避它。
“钱能买到幸福”:如果你把钱当成解决所有问题的万灵丹,那可能会为了赚钱,牺牲掉很多宝贵的时间和关系。
“钱代表我是谁”:如果你觉得钱越多,自己越有价值,那可能会疯狂花钱来证明自己的成功。
“钱永远不够”:如果你从小经历过匮乏,那即使收入稳定,你也会永远感到焦虑和不安。
当两个人带著不同的“金钱剧本”走进关系,冲突往往就不可避免。说真的,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不是指责,而是带著好奇心问问自己和对方:“我们的金钱剧本,是怎么写的?”
在谈数字之前,我们得先处理情绪。当伴侣情绪激动时,任何理性的数据或计画都无法奏效。这里,老萧想分享一个从书上看来的,简单三步骤沟通心法:
跟著情绪走:当另一半因为钱不开心时,先别急著反驳。先说:“我听到了,我理解你很焦虑。”这是一种同理,能让对方感觉被接纳。
转变语言:把带有指责的“你为什么又乱花钱!”转化成“当我看到这笔支出,我感到有点焦虑,因为它超出了我们的预算”。把“你”变成“我”,语气就从对立变成了合作。
共同合作:当情绪被理解,语言被转化,我们才能真正坐下来,一起面对和讨论问题。
有了沟通基础,我们就能按步骤建立一个透明、公平的财务系统:
1.坦诚面对,列出家庭的资产负债表
放下尴尬,一起把所有的收入、支出、资产和债务摊开来。这就像给家里做一次全面的“财务健检”,只有看清真实状况,才能对症下药。
2.找到共同的“钱”途
金钱不是目的,而是实现梦想的工具。一起讨论未来想买房、想去哪里旅行,或想为孩子存多少教育基金。和另一半有了共同目标,花钱就变成了“为梦想投资”,而不是毫无意义的消费(老萧觉得这一点最重要)。
3.保留自由,私房钱无罪
在共同预算之外,拨出一笔双方都可以自由使用的“独立帐户”。这笔钱不用向对方报备,爱怎么花就怎么花。这不仅维护了个人的自主权,也避免了因小事而吵架,让关系更健康。
又要把情绪处理好,又要进行理财规划,对大部份人来说,当双方都有情绪时,“好好说话”真的很难。我们都不是什么两性专家或心理学家,要和另一半沟通好,在这个人工智能当道的年代,老萧觉得大家可以善用工具,将“AI的助手”变成“爱的助手”。
每次对话聊钱时,当爱存钱的一方想对爱花钱的说“你又乱花钱了”时,先让 AI将这句话进行翻译,重点放在凸显其背后的情感需求,这是老萧用AI实际翻译出来的对白:“我感到很焦虑,因为我们的储蓄减少了,这让我觉得我们的未来没有保障”。是不是有效地把指责语言转化为情感表达了?这样一来,上面提到的“先处理情绪”目标和“转变语言”步骤,就更容易达成了。
伴侣之间的金钱之争,其实是原生家庭的烙印与内在需求的投射。但老萧想告诉大家的是,金钱不应该是冲突的武器。相反,它可以是一座桥梁,连接两套不同的“金钱信仰”。每一次的争吵,都是一个珍贵的契机,它迫使我们去探索内心深处的恐惧与渴望,去理解伴侣的故事,去共同绘制一个属于“我们”的未来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