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国油总裁兼首席执行员东姑莫哈末道菲宣布,随著国际油价持续低迷与市场波动冲击盈利表现,国油将展开大规模重组,计划裁员约10%,即超过5000名员工,以削减营运成本。
5000名员工可能会失业,这是什么概念?意味著将会有5000个家庭生计受影响。我不是悲观的认为这些员工离开国油后就很难再寻找工作机会,我只是在思考会是哪些岗位的员工会被列入裁员名单?技术人员?还是普通员工?
如果我们以最保守的人数计算,每一户家庭有三个成员,5000个家庭就有1万5000个成员会受冲击。当然,我相信国油即使最终敲定了裁员名单,必然会提供受影响的员工足够的遣散费,不会贸然一刀砍,毕竟国油还是属于国企。
我今天要探讨的是,为什么国油会突然做出这个决定?根据东姑莫哈末道菲的说法,国油将冻结升迁与招聘,直到2026年12月。这还是给员工的未来留下伏笔,这是属于短暂性的措施,兴许在2027年后,国油又可以在招聘市场上大展拳脚。
只是,生活教会我们要懂得未雨绸缪,如果国油在今年和明年的业绩表现还是不尽人意,那又会是什么样的一种局面?因为在过去两年,国油的净盈利确实一直在下降,该公司2024年净利按年下滑32%,此前2023年净利也跌了21%。
2023年,国油的净利为810亿令吉,政府透过利息分红达到400亿令吉。2024年的盈利受到国际石油和天然气市场波动的影响,净利润同比下降了32%,达到551亿令吉。政府可以收到多少利息分红?我只能说,少了,可能会少接近45%。
盈利少了,裁员是任何一家公司必然会采取的自救方程式。可能是凑巧吧,首相安华是在2023年上台,国油的业绩表现就开始下滑,而且还是连续两年一跌再跌。我不是要把问题归咎安华的领导,就像我提到的,凑巧吧。
同一个时间,国油在过去两年也开始脱售一些海外资产,这个决定是不是为了避免继续蒙受更多的亏损?还是为了弥补公司业绩表现被逼做的的壮士断臂?实际情况只有国油清楚。我选择相信,国油是有充足的理由和考量,才会妥善处理这些资产。
安华领导不可靠
我不清楚在1997年金融风暴的时候,国油的业绩有没有受影响?国油有没有裁员?如果那一位读者有这方面的资料,欢迎分享。还好的是,尽管面临挑战,国油的下游产业仍然是集团营业额的主要贡献来源。不然,情况或许会更糟。
考虑到现在国债已经来到破纪录的1.3兆令吉,我更关心的是,政府可以从国油获得的“油水”与净利下降步伐一致,2022年还有500亿令吉入账,2023年少了100亿令吉,2024年肯定会更少。
我在不久前到一些地方主持民政党区部大会开幕时,有机会跟几个元老交流。他们笑言,安华每次出国都宣布带回来数以百亿令吉计算的潜在外资,加起来应该有几千亿令吉。这些外资呢?
他们觉得安华领导的政府还是不可靠,整天飘来飘去、骗来骗去,遇到大件事就左闪右避,几天不见人。即使见了记者都会避而不谈人民关心的事。什么经济好。千亿投资,全部讲爽。我就套用前经济部长拉菲兹的口头禅;方程式正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