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读了我上一期的文章,笑称那正是“未雨绸缪”。
无独有偶,马来文里也有一句谚语“Sediakan payung sebelum hujan”,意为“在下雨前准备好雨伞”,与中文的“未雨绸缪”异曲同工。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却不约而同地强调了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
提前规划,事先准备,是值得赞许的美德。在教育场域,它更体现了具前瞻性与预防性的思维。然而,凡事过犹不及。当我们过度强调“未雨绸缪”,把太多的时间与精力消耗在对未来的忧虑与筹备上,就可能异化为“过度控制” ,破坏原有的平衡与节奏,引发集体性的焦虑。
在教育行政体系中,这种心态尤为常见。因为“怕出问题”,许多单位常自设“内部截止日期”,人为地缩短原定的期限,以预留所谓的“缓冲期”。看似周全,实则缩短了原有的准备时间,反而制造出更紧张、更急迫的工作氛围,让原本可以从容完成的任务变得仓促不堪。
这样的思维方式渗透到儿童教育中,便异化为“超前学习”。为了让孩子“无缝接轨”小学课程,许多家长不惜让年幼的孩子提前拿起笔杆,大量练习抄写与计算;为了在考试中抢占先机,测验和评估提早成为低年级的学习日常。进入小学后,各种补习班接踵而至:英文、马来文、心算、电脑课……美其名为孩子的未来储备竞争力,实际上却是一场集体的揠苗助长,剥夺了孩子按部就班、自然成长的机会。
长此以往,教育系统内形成一种连锁反应:教师忙于追赶教学进度,学生承受巨大学习压力,家长劳心又劳力,却依然惴惴不安,觉得自己“做得不够”。教育资源越来越多元、丰富,社会却越来越焦虑、不安。
有趣的是,中、巫两种语言的谚语都强调“先苦后甜”和“为未来准备”。而英文谚语“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趁阳光明媚时收割干草),强调的却是把握当下、善用时机。这提醒我们,在教育中,不该老想著“未雨绸缪”,而忽略了晴空下的美好时光;不应只顾著为孩子的未来做准备,而忽视了他们当下成长的价值。童年里的每一次游戏,每一次自由探索,都是滋养孩子人格、情感、心理韧性的重要养分。拥有阳光与自由的童年,是孩子面对未来最珍贵的底气。
因此,最好的“未雨绸缪”,不是让孩子在温室中反复操练既定技能,也不是要求他们按著轨道提前成长,而是为他们创造扎实而丰富的生命体验,让孩子在阳光下奔跑,在雨中跳跃,在玩耍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这样,他们才能怀著自信,带著好奇,勇敢迎接未来的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