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安华最近在第十三大马计划(13MP)提出探讨“公积金(EPF)月发放”的机制。简单来说,就是让国人退休后不一次过把公积金钱全部提光,而是像领薪水那样,每个月提取一笔固定的金额。有人觉得这是好事,可以避免退休后一下子把钱花光;但也有人担心,月领退休金太少,反而难以过日子。

说到底,这个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我们都知道,很多国人一退休就把公积金提完,有的拿来还债,有些是拿去投资,或充当子女的教育费,一不小心几年后就没钱用了。根据官方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大马人,55岁以后不到五年,公积金账户就见底。在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人越活越长的年代,这种情况确实令人担忧。

所以政府提出月发放的做法,是希望让退休人士分期提款,让大家的钱可以用得久一点。每个月进账,就像上班发薪水,不至于一朝退休就陷入经济困境。对那些没公务员退休金又没有孩子供养的长者来说,这种制度可以让他们比较安心。

其实,很多国家早就这么做了。例如,澳洲采用所谓的“强制退休储蓄与政府补贴”双轨制,每个打工族都要把薪资的一部分存进养老金账户(superannuation),到了退休年龄后,这笔钱可以选择一次过拿,也可以每月发放。最重要的是,澳洲政府还会按月发放基础养老金,确保退休长者不会断炊。

再看北欧国家如瑞典,采取的是“公共养老金与私人账户”的模式。简单讲,就是国家保障基本生活开销,个人再用额外储蓄来补贴自己。这些国家的共同点是,退休金制度不是靠一次性提款,而是靠长期逐月发放,优点是稳定性和可续性。

相比之下,我国的公积金制度虽然鼓励储蓄,却很少在“怎么发、发到几岁”上做文章。过去几十年,公积金都是自由提、一次提,结果很多人用完了就靠子女与援助金。现在政府愿意重新设计退休金发放方式,至少说明我们开始认真看待“可续退休生活”这回事。

不过,回到现实,要推行每月发放公积金也不能一刀切,因为这可能搞到民众反感。毕竟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有些人退休后真的急需一笔钱,例如要还房贷、要做手术、要照顾病人等等。如果公积金制度变成强制只能月领,那可能反而适得其反。

所以,比较理想的做法,是给人民选择权。例如,把公积金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可以一次性提款,另一部分则用来做月供,确保长者退休后每个月都有收入。

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先搞清楚几个重点:

第一,每月公积金会从几岁开始月发,60岁,65岁,还是更晚?
第二,是否设定最低公积金馀额才可以参与这个机制?
第三,如果一个人活到90岁或100岁,馀额花完了政府会补贴吗?
第四,是否有弹性选项,比如允许会员在紧急情况下动用“月供部分”的钱。

当然,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低收入群体怎么办?很多低薪打工族的公积金本来就少,退休后月发可能只是区区几百块,连医药费和房租都不足够应付。这类人更需要政府额外照顾,包括提供额外津贴或是基本养老金。否则,月发制度只对中产阶层有用,对低收入(B40)群体意义不大。

说到底,公积金月发机制不是不可行,而是要从长计议。政府可以先从试点计划开始,例如让特定群体试行,再根据结果调整政策;也可以引入一些金融创新,比如年金保险、基金保本机制等,来保障退休长者的资金可续性。

总的来说,月发公积金是走向更成熟社会保障制度的开始,有助于解决退休储蓄不够用的问题,也能让长者更安心过日子。但要真正做到公平、灵活、可续,政府必须认真规划,广泛咨询,才能把这项好意变成好政策。

曾志涛

自由撰稿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