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上最火热的话题大概是英国酷玩乐团(Coldplay)在波士顿的演唱会现场的“亲吻镜头”(Kiss Cam)不小心抓包美国某科技公司执行长与下属的外遇,并引起了网络上一系列的梗图与嘲讽的短片创作,也引发侵犯隐私的问题。
有人会说没有做坏事,何必怕人拍摄?最近笔者跟家人在餐厅用餐时,就被在同餐厅用餐学生拍照并分享到其社交网路上,而这整个过程该学生都没有前来跟笔者打招呼,本人全然不知道自己被拍摄并且分享至网络上,而是在返校后经其他学生转述才知道自己与家人聚会的事情竟已成为学生们的话题,本人既无法谴责将相关照片分享至网上的学生,却又很深刻的感受到自己被冒犯。
对很多年轻世代来说,随手拍摄并分享是很自然不过的事情,而很多人也觉得只要自己没有作出什么出格的行为,那被拍被分享又有什么问题呢?只是这样的想法并没有考量被拍摄者的意愿与感受,突显了今天公与私领域分界线逐渐瓦解的事实。
手机与网络无所不在的今天,在各种公共场合中的活动是无法避免被他人拍摄的情况,这形成一种无时无刻被监视的模式。这种犹如法国哲学家傅科所述的“全景敞视”(Panopticism)的实践,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处于一种无时无刻被监视的警觉状态,为了避免被抓到错误,会进行各种自我约束的行为,毕竟稍不注意,很可能就会在网络上爆红,成为网络名人(本次在酷玩乐团事件中两位主角的个人讯息早已被扒干净),永远被挂在网上。
科技与生活连结至此,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我们是否又有拒绝被上网的权力?网络是近三四十年的新产品,而无线网络与智能手机的普及更只有短短的不到廿年,很多情况是过去人类社会从未发生过,更别说该如何应对其中的问题。
纵观来看,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提升各种便利,也可以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如何正确的使用网络,成为今天每个公民不可不反思的课题。像本次酷玩乐团演唱会引发的类似网络事件只会越来越多,很多人都只是抱持一种吃瓜的心态看待这样的事情,却没有人能够确保自己不会成为那个被大家吃的瓜。所以在这个每人都可能是监控者与被监控者的时代,如何才能够确保自己的隐私成为大家必须要去思考的问题,毕竟没有人想要不小心就成为网络红人,成为大家口中的话题人物。
在无法改变外在环境,又要实现更好的隐私保护,就只能够提升大家的网络素养。这部分可以从对内和对外两方面来思考,对内部分就是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让自己作出一些可能被人丢到网络“公审”的行为。对外则尽可能尊重他人意愿,除非得到相关人士的同意,否则不将他人的照片、影片分享至网络上。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塑造一个既不伤害别人,也不会被人伤害的友善网络文化,各种争端也会减少,彼此间的隐私才能够真正被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