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英国摇滚天团酷玩乐团(Coldplay)美国演唱会上,一段“亲吻镜头”(Kiss Cam)画面意外将美国新创软体公司Astronomer首席执行员安迪拜伦(Andy Byron)人力资源总监克里斯汀卡博特(Kristin Cabot)定格在大屏幕上。两人尴尬回避的举动引发“婚外情”猜测,一夜之间,这段原本轻松娱乐的镜头,迅速演变为一场关于“职场伦理、隐私权甚至企业危机管理”的全民围观。

更令人担忧的是,随著视频的流传,有人用人工智能(AI)恶搞,生成更多“他们拥抱”“他们亲吻”等虚假影像,甚至用PS伪造他们在不同场合亲密接触的合成图。原本只是一段偶然曝光的现场画面,逐渐被“虚假事实”所侵蚀,恶搞变成伤害,舆论变成审判。

谁给了我们恶搞他人隐私的“权力”?

有人或许会说:“演唱会现场拍的,不算偷拍。”但当镜头对准的是安迪拜伦与里斯汀卡博特,而画面暗示著某种私人关系,公众的围观就超出了普通娱乐的范畴。最关键的是——AI恶搞与伪造画面,并非记录事实,而是凭空捏造与消费隐私的“二次侵权”。

在AI技术加持下,伪造影像的成本极低、传播速度极快,受害者甚至无法察觉与阻止。法律对深伪视频的监管滞后,而道德的底线,似乎早已在“好玩”“吃瓜”的名义下崩塌。

公众的“道德审判”,是保护正义还是践踏隐私?

公众人物并不意味著失去私人生活的权利。在本次事件中,所谓的“婚外情”并未得到证实,两位当事人也从未公开回应关系性质。但网络却迅速打上“出轨”“职场潜规则”等标签,甚至波及到他们的配偶与家庭。

我们是否忘了:道德谴责,不等于法律审判。在未经核实的前提下,传播、放大甚至恶搞他人的私人生活,本身就是另一种不道德。

AI恶搞,是“玩笑”还是新时代的暴力?

AI技术的普及让“围观他人隐私”变得更加娱乐化。有网友调侃:“原视频不过瘾,AI补充让瓜更完整。”这种将别人的尴尬与痛苦当作“谈资”的心态,实质上已演变成“隐形的数码暴力”。

更可怕的是,受害者无法分辨自己何时被“二次创作”;AI生成的伪影像被部分观众当作真实传播;受害者及其家庭面对的不仅是舆论压力,还有情感、职场、生活层面的伤害。

技术本应服务生活,不应成为恶意的帮凶。在法律层面,虽然《个人资料保护法》对影像滥用有所规范,但面对AI恶搞与深伪视频,现有法规难以及时干预。法律守得住底线,道德却早已被娱乐欲望撕碎。

从这场“全民围观”里,我学到了什么?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该停下来问问自己:
- 为什么我会沉迷于消费别人的隐私?
- 那些所谓“好玩”的AI恶搞视频,是否正在改变我对隐私与尊重的认知?
- 当别人被羞辱、隐私被侵蚀时,我是在声援受害者,还是在助推围观的浪潮?

在AI横行、社交媒体碎片化的今天,真正稀缺的,不是技术,而是底线与共情。

公共羞辱,原本是社会为约束越界者设下的防线。但在今天,它却变成了娱乐与消遣的工具。我们不再是为了维护秩序而指责谁,而是为了取悦自己。公共舆论的锋利刀刃,早已不再区分对错。在网络的审判场上,别人的私生活,只是我们娱乐的素材。

在全民围观的狂欢中,不拿别人的隐私当娱乐,或许才是这个时代最基本的温柔。

刘㛤萱

自由撰稿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