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书吗?”——“看啊,天天都在看小红书、脸书啊。”

“你从哪里知道这个消息的?”——“好像是在IG刷到的。”

这类对话,或许已成为许多人生活中的日常,真实反映了我们在信息爆炸时代中所面临的体验。许多人已发展到凡事先问ChatGPT的地步。友人调侃说:“没干净饮用水还可以活,但没网络我活不下去。”。 网络确实为我们打开了一个通达世界的窗口,令人真切感受到“天涯若比邻”的自由与便捷。

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寻求生存优势,自然会千方百计通过大数据技术,精准推送信息以赢得用户的注意与消费。我们在网络上每一次点赞、转发、浏览、停留的时间,甚至填写的个人信息,都成为数据算法的“养分”。这些算法据此推断为我们的偏好,并不断向你“量身定做”内容推送,挤眼浓眉,百般讨好。打开手机,尽是自己“喜欢”的内容,既轻松又愉快,何乐而不为?

问题正出在这里:我们以为自己在主动选择,其实是在被动接受;以为掌握了资讯的主动权,实则是逐步放弃思考,陷入逻辑谬误的陷阱而不自知。

我们自以为在选择,其实是在被选择。信息被精准投喂,导致眼界局限于某一范围内,渐渐丧失对新事物、新观点的开放度。大脑在习惯性接受同类信息后,对未知的抗拒感加强,思维活力与逻辑判断能力随之下降。

流量不等于真实或正确

网络结合了图像、动态、人物表情的多模态刺激,让人沉迷其中。与印刷读物相比,网络平台对信息的伦理、准确性、来源等方面的把关明显不足。人人可以自称“专家”,真假难辨。在这种环境中,我们容易以“流量高”为“主流”,再以“主流”为“正确”,却忽略了:背后到底是谁在发声?他们持什么立场?是否具备专业判断力?这些,往往无从查证。

快得让人来不及思考

网络内容更新之快,令人目不暇接。有时一个刚浮出水面的质疑,尚未引发深入讨论,便已被下一波信息潮淹没。社交媒体的信息如走马灯般转瞬即逝,手指轻轻一滑,屏幕已是全新页面,留不下一丝沉淀与反思的空间。这就如同你坐在游乐场里高速旋转的咖啡杯中尝试想要品茶,最后只会被烫得一身狼狈。在这般快节奏下,想要培养批判性思维是很难实现的,最后留下被挤压和扭曲的“知识”。

颜玉君

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语言暨应用语言学系(中文)高级讲师。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