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最近在滑手机时,会刷到有人一边扭著腰,一边用僵硬的微笑唱著“吃鸡饭两盘”;或是仿帝女花的前奏一响,荧幕里的人就开始跟著“大展鸿图”的歌舞起来,甚至连阿姨、上班族、小学生都跟风模仿?

还有一种更极简的版本,重复喊著“我很累”三个字,一边做著累瘫的类舞蹈动作。影片没有任何转场,传播力却惊人。

看起来荒谬,却又真实得令人不敢忽视。

这些现象不只是大马独有,而是整个中文社交平台正在发酵的“新式土潮(vulgar chic)”文化。尤其从“科目三”在短影音平台病毒式散播后,如今这些似乎变成一种融合语言、动作与音乐的全民集体表演。

这究竟是审美错乱,还是创意平权?

先谈“大展鸿图”这首歌。

来自中国福建的Rapper揽佬,将闽南与粤语地区的生活文化、民俗意象(如纸钱、庙宇、神明信仰)等巧妙融入孟菲斯说唱(Memphis Rap)的节奏中,唱腔粗粝,节奏单调,口音浓重,但却意外地抓耳。“大展鸿图”本是老派祝贺语,歌词里却经过重复、解构再组装,变成一种介于传统与网络之间的神秘冲击感。

这种“土得很潮”的风格,挑战过去对说唱音乐“必须国际化、节奏华丽”的既定想像。它不再迎合中心审美,而是转身拥抱非主流方言、庶民经验与生活荒诞。某程度上,它也代表创作民主的降临。

只要敢表达,你就是创作者。

这种路数,也延伸到了“吃鸡饭两盘”的洗脑旋律与“我很累”的动作式meme文化。这些作品不讲究段落架构、旋律变化,也不讲求逻辑与美学,只追求“中脑刺激”——在最短时间里留下最强记忆点。

回头看看“我很累”的动作,会发现比起无厘头的表演,它更像是一种疲惫情绪的展演,是一种对现实失控节奏的讽刺。

当年轻人、上班族、学生、甚至家庭主妇都在模仿同一个“我很累”动作时,它早就不只是玩笑,而是一场集体式的“情绪释放仪式”。

短影音平台已经从记录生活的工具,变成逃避现实的出口。这些看似无聊奇怪,甚至近乎粗糙的影片,正是人们用来“对抗过于高压的世界”的一种创作自救。

也许这代人不是没有品味,而是厌倦了传统的审美标准。当生活充满规训、绩效与比较,网络就变成一个可以暂时乱来的地方。

用一句网友的话来说:“世界已经这么难了,跳个奇怪的舞不行吗?”

问题来了——当这类表演成为主流,我们该庆幸创作门槛降低,还是该担心下一代的内容品味被这些粗糙复制品占据?

答案没有绝对。

乐观来说,还是可以看到这波风潮背后,有不少努力创新及拥抱多元文化的力量。例如“大展鸿图”在音乐上的融合实验,展现语言与地方文化的新可能;“吃鸡饭两盘”虽然简单,却唤起许多人对平民生活的共鸣感;即使是看起来荒谬的“我很累”,也成为部分人抒发压力的集体代码。

但我们也该思考,当社交平台奖励的是流量,而非品质,当模仿永远比创新更容易,会不会在某一天,孩子们学会的是表演疲惫,而不是思考原因?

当内容只剩下“卡点、对嘴、重复”,我们是否也在默默接受“越没有内容,越容易传播”的时代规则?

这些网络现象的确有文化价值与时代代表性,但我们也不该忽略这种娱乐的背后,藏著一种普遍的“心理疲劳”。而社群媒体,刚好成为它最好的容器与舞台。

或许下一代不是不会创作,而是正在用他们的方式,嘲笑这个让人太难活的世界。

作为大人的,除了笑他们土或批他们怪外,能否先自问一个更深的问题——我们是否也曾累到,只剩一段奇怪的舞,才能安抚自己?

郭朝河

超斜杠青年,乐观豁达,臣服天命,悠游穿梭在时评、影评、乐评、旅游等的世界,用卑微的心经历人生。著有《在生活,藏一座雪山》。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