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循人中学国语老师吴莉瑮自1992年起步入教育界,在这片热土上耕耘了30馀年,30年如一日地为循人中学奉献心血,见证了无数学生的成长与蜕变。回溯她的职业起点,却并非源于明确的职业规划,而是因为一场“机缘巧合”。
90年代,马来西亚的教育机构相对较少,选择的馀地有限。作为一名热爱马来文学的中学毕业生,吴莉瑮选择了在新山的南院修读马来文学系。学成后,虽然就业选择有限,但凭借马来文这一专长,她顺利进入了独中,正式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
谈到自己当初的专业选择,吴莉瑮坦言,她从小学时便受到了那位严格马来文老师的深远影响。老师通过严厉的体罚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但正是由于她拥有了这些基础,进入中学后,她能够轻松掌握马来文课程,并且在马来文写作比赛中屡获佳绩。
凭借这份专长,她机缘巧合地进入了教育行业,成为了一名独中的马来文教师。
吴莉瑮是董教总2024年华文独中教师长期服务奖得主(30年)。
当被问及是什么动力支撑她坚持教学30年时,吴莉瑮表示,最重要的动力来源于她自身的成长。
她坦言,通过教学,她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在应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过程中,还提升了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吴莉瑮提到,随著科技的快速发展,她积极学习并运用新技术来融入教学,这也成为了她自我增值的过程。
教学生涯感动与反思
在谈到自己教学生涯中的一些深刻回忆时,吴莉瑮提到了曾经的体罚经历。在90年代,体罚仍然是教育手段之一。
她回忆起自己的一次经历。“那时有个学生长期不交作业,不仅是马来文,其他科目也一样。作为老师,我感到非常无奈,于是寻求了训导处的支援,最终通过体罚来促使他交作业。”
尽管当时的教育环境允许这种方式,但她现在反思时却感到后悔。
“现在回想我感到有些后悔。我在想,如果当时我能找到更好的方法教育这个孩子,也许就不需要采用体罚。”
她坦言,虽然体罚可能在当时对学生有一定的震慑作用,但她如今更希望能用其他更有效的方式去引导学生。
此外,吴莉瑮还分享了一次令人感动的经历。一名校友以她名字捐助沙巴一所学校。
她得知后非常惊讶,而这名学生的解释更更叫她动容。“他告诉校长,是因为我给了他一个机会。”
尽管她已不记得自己具体给了他什么机会,但这件事让她深感感动且印象深刻。
教学引导思维而非单纯传授
随著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今的学生广泛接触各种媒体,导致他们在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上与过去有了明显的不同。这一变化让吴莉瑮意识到教育方式必须与时俱进,尤其是面对今天的学生时,她认为教学方法比理念更为重要。
她指出,每个学生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教育。
“如今我更注重的是“引导”,而不是单纯的“传授””,吴莉瑮强调,现在的学生具备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的任务不再是单纯灌输知识,而是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主思考。
除了知识的传授,吴莉瑮认为,教师还应特别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品德教育。
教师与学生应建立平等关系
她还提到,社交媒体的发展,让学生形成了更强的主见。她引用了一句格言,“你蹲下来会跳得更高”,来强调教师与学生应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权威姿态进行教学。
在谈到科技对教育的影响时,吴莉瑮认为,科技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辅助工具,而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她表示,科技是推动教育进步的重要工具,但教师依然是课堂的引导者,应该将科技作为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利用它去探索和获取知识。
吴莉瑮强调,当代学生通过电子设备获取知识已成为主流,科技的引入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灵活和便捷。
她还特别提到学校的“未来课室”,这里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师可以通过科技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和互动的学习体验。
然而,她也提醒,科技只能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我们不能过度依赖它。我们应当掌控科技,而不是让科技控制我们。
“我们不能成为科技的奴隶。”
寄语年轻教师 : 拥抱变化,持续创新
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者,吴莉瑮鼓励年轻教师勇敢迎接时代的变革,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
“由于新老师将面对这世界更加迅速和频繁的变化,因此希望他们能以开放的心态拥抱这些变化。我期待他们能够将创新思维融入教学实践,使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同时,她提醒年轻教师,不要忘记当初选择教育事业时的初心与热情。
她还特别强调,身教远比言教更为重要。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在日常行为中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的身教,尤其是终身学习的态度,会深刻影响学生,激发他们不断追求知识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