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很多人会误以为,早期社会都是“重男轻女”,只有少数富裕家庭,女儿才有机会读书;但实际上,女子教育在早期的吉隆坡备受重视,翻开旧文献和泛黄的照片就可以发现,早年的吉隆坡估计创办了至少十来间的女校和义学。

除了女校,早期的吉隆坡也建有不少由会馆或商家个体出资建立的义学。义学意指免费学校,让贫寒华裔子弟或工友有机会接受“国语”(华文)教育。

惟大部分女校和义学,在二战时期后陆续停办,估计至少有10所。如今,已消失在吉隆坡版图中的义学和女校,计有柏屏义学、柏荣女校、吉隆坡崇实女校、精武女学校、吉隆坡培华学校、安邦路中华女校、吉隆坡养正学校及吉隆坡平民义校等;而位于更远一些的吉隆坡蕉赖培植学校以及吉隆坡峇都路的励群分校,如今也已不存在。

华社研究中心(华研)主任詹缘端指出,创于1917年的柏屏义学,早年设立于同善医院旁,是由吉隆坡著名华社领袖张郁才独资创立,免费收容贫苦子弟就读;之后张郁才再与廖荣枝,在苏丹巷合办柏荣女校。

他直言,由于历史资料不完整,无法正确统计有多少学校关闭了,不过大众还是可通过历史旧照,了解独立前隆雪华族在文教事业基本面貌。

设立于19 27 年的“广肇义学”,是大马目前唯一仅存的义学。图为义学成人班欢乐上华语的课室场景。(摄影:温雪婷)
设立于19 27 年的“广肇义学”,是大马目前唯一仅存的义学。图为义学成人班欢乐上华语的课室场景。(摄影:温雪婷)

店铺故居当校舍

“当年有很多学校都是在经历二战时期后,被破坏、烧毁或被夷为平地,部分学校永远停办,有的在战后成功复办,部分复办后被合并。”

“不排除一些原本各设有男女分校的学校,在二战结束后复办时,因百废待兴,以致最后只能复办综合式学校;例如设立于1925年,由雪隆福建会馆创办的中华女校,如今已不复存在,相信已与相对应的学校合并。”

他说,至于创立于1936年的精武女学校,则是由雪兰莪华侨女子体育会所创办,为会员子女、英校女学生以及失学妇女,提供学习的机会。

“这所学校的原址位于吉隆坡同善路,后发展规模渐大,遂于1958年迁入八打灵再也卫星市,成为今日的八打灵精武华小。”詹缘端在接受《东方日报》专访时表示。

此外,他也形容,当年复学,很多学校都是暂以2间店铺或名人故居作为校舍,如坤成早期在复学时,曾以陆佑故居作为临时校舍,好几年后才搬走,而尊孔也曾以亚答路的店屋充作临时校舍。

最早推行新式教育

詹缘端说,大马推行新式教育比中国早,而大马最早的新式教育,是从槟城孔圣庙中华学校开始进行分科。

他说,中国是在1905年废除科举,而大马则是在1906年开始,推行能与西式教育接轨的新式教育。所谓新式教育,就是在中学阶段进行分科,不再读四书五经。

另外,他表示,随著时光的流逝,女校一间接著一间消失,而坤成女校作为吉隆坡最后一间华人女校,如今也没了!

他认为,坤成女校对女性意识的养成和推广女子教育,一直都处在领头羊的位置,纯粹为女校有何不好呢?

“女子教育本来就不易办,但董事会偏偏将它改成男女校,实属可惜!”

创于1917年的柏屏义学,由张郁才独资创办,图为早年柏屏学校的正门。
创于1917年的柏屏义学,由张郁才独资创办,图为早年柏屏学校的正门。

广肇义学89年来屹立不倒

创办于1927年的“广肇义学”,至今已走过89年历史,是全马唯一仅存的义学。

由社会领袖张郁才所创办的柏屏义校,以及由陆佑之子陆运怀所办的运怀义学,在社会发展的变迁下,都被迫划上句点,但由雪隆广肇会馆创办的广肇义学,不仅未有消失,反之至今还在教授华文课。

雪隆广肇会馆董事冯国鎏(74岁)坦言,为保住广肇义学不被政府关闭,他们长年来都依照教育局的规定来办学,以免被关闭后就难以复办。

冯国鎏说,义学在办学初期,学生人从百人不断攀升,最巅峰时期,即1956年时曾达到540名学生。可惜,直至2000年当政府落实全日制教育后,义学的学生人数就开始大幅下滑。

“前年,义学的学生人数一度跌至只剩10多人,当年为了提高报读人数,会馆曾在英文报章上刊登广告,招揽学生,成功把学生人数提高至目前的46人。”

他说,其实,在1951年时,会馆曾计划在坤成女校附近,物色3英亩地段作为义学建校之用,不过这项计划最终告吹了!

他指出,广肇义学现今位于在关帝庙后座的2层楼舍,而这里的课室从1974年开始就一直沿用至今,共设有4间课室。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