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19日讯)美国政府考虑透过CHIPS法案取得英特尔(Intel)10%股权,根据英特尔目前市值,价值约为105亿美元(约443亿令吉)。市场认为,这是美国首次直接伸手进入晶片产业核心,恐为半导体产业带来重大冲击。
外媒指出,此举开创的先例,可能会扩展到其他《晶片法案》的受益者。若未来台积电等CHIPS法案受益者也被美政府要求让渡股权,半导体产业恐分化成2大阵营,一方是有国家资本撑腰、却受制于政策的企业,一方则是市场驱动型公司。
治理风险
据报导,过去美国政府金援产业,多以贷款或补贴形式进行,如今转换为股权模式。
这意味著,美国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研发方向与供应链决策,显示晶片已被视为如钢铁、能源般的策略资产,这不仅是对英特尔本身的“资本重塑”,更可能成为半导体产业治理的新常态。
分析员指出,特朗普政府若收购英特尔10%股权,将使得美国政府成为该晶片制造商的最大股东,这项讯息立即在资本市场掀起波动。
英特尔上周飙涨23.11%,而昨日(18日)终场下挫3.66%、收23.66美元,跌幅居费城半导体指数30支成份股之冠,其股价波动反映了投资人对政策的不确定感。
市场认为,虽然美政府成为大股东,能在短期内稳住英特尔的财务压力,特别是其俄亥俄州超大型晶圆厂进度延宕,但仍忧心稀释效应及治理风险。
打击投资
业内人士认为,治理上的矛盾恐将逐渐浮现,因为英特尔可能必须将产能扩张优先放在美国本土,以符合政府战略需求,而非追求全球最优化配置。这种“政策导向”的路径,或会延缓创新周期,甚至打击私人资金投入。
外媒认为,过去美国强调“市场主导”,政府只提供补贴或税务优惠,而中国则是“国家主导”,透过大基金直接投资、设厂补助、地方政府扶植。但如今,美国政府若入股英特尔,显示了“国家资本”介入的趋势,这和中国政府的模式相似。
美国政府入股英特尔,是全球争夺半导体领导地位的军备竞赛的一部份。中国积极的政府支持投资,加上欧洲对战略自主权的追求,迫使美国采取了更具干预性的政策。然而,这种模式的成功取决于执行力。
扼杀创新
例如,五角大厦斥资4亿美元(约17亿令吉)入股稀土生产商MP Materials,显示政府有意介入供应链。然而,此类干预可能会造成瓶颈。如果政府优先考虑英特尔的需求而非市场需求,可能会扼杀竞争,或延缓人工智能晶片等关键技术的研发。
外媒直言,美国政府入股英特尔,代表产业政策的关键时刻。虽然这为苦苦挣扎的国内晶片制造商提供了一线生机,但也带来了治理的复杂性和潜在的市场扭曲。
企业未来的投资方向,恐将受到国安与政治考量牵动,而非单纯以市场效率为优先。最终,这项干预措施的成功,不仅取决于资本,还取决于将国家优先事项,以及持续不断的技术变革相结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