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届东盟峰会圆满落幕,吉隆坡再度成为国际焦点。各国领袖齐聚一堂,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出席更令峰会成为地缘政治的热议中心。对马来西亚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外交盛事,更是展示国家形象与领导能力的契机。
安华政府以“包容与永续”为峰会主题,强调东盟应在复杂局势中坚守中立、寻求共赢。作为主席国,马来西亚肩负协调者角色——既要稳住区域安全与经济秩序,又要在中美角力中保持外交平衡。这原是国家共同的使命,然而反对党却选择在峰会后才陆续发布文告,指责政府“过度欢迎”、甚至“献媚美国”,完全忽略外交现实与国家利益。
须知,峰会期间安华的每一步行动,都处于全球媒体镜头之下。迎宾舞与友好互动,是国际外交惯例,也是东道主礼仪的象征。特朗普并非国事访问,因此没有隆重仪式;传统舞迎宾仅属文化礼节,与政治立场无关。将此上纲上线,只会削弱我国外交自信。
更值得关注的是,特朗普出席峰会显示东盟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上升。安华能与特朗普同乘“野兽”专车45分钟,就加沙与全球稳定议题深入交流,体现我国在复杂外交环境中仍能保持理性与主动。相较之下,反对党一味挑动情绪、忽视外交意义,只会损害国家形象。
马来西亚在巴勒斯坦议题上立场鲜明,但坚守立场不代表拒绝沟通。若抵制与批评能解决问题,世界早已太平。安华以对话方式表达立场,反而更能在国际层面为巴勒斯坦争取支持。外交从来不是单向谴责,而是理性沟通与成果交换。
遗憾的是,反对党将精力放在事后批评上,却鲜少提出建设性建议。无论是马美互惠贸易协定、数字贸易条款,或区域合作机制,更值得讨论的是如何在保障主权与利益的同时,利用峰会成果促进经济与区域稳定。焦点若只停留在政治表演,无益于国家前行。
外交是国家的门面,更是检验政党格局的试金石。成熟的政治力量,应在国际事件中展现团结与远见,而非在外宾离境后隔岸批评。国家声誉不是党派斗争的工具,而是全民共同的责任。若反对党真心为国,应把“批评之后”变成“行动之前”,在政策上提出可行方案,为国家利益添砖加瓦,而非一味放“马后炮”,让政治口水掩盖马来西亚在世界舞台上难得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