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J怀孕后原计划在私人医院分娩,一切似乎安排妥当,直到孕晚期产检时候,医生发现胎盘出现钙化、羊水量偏低,形势骤然转危,医生郑重地告知她必须立即住院安胎,因为随时可能早产。

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险,J当然想给宝宝最好的医疗,但却考虑到沉重现实问题,那就是医疗费用,医生语带保留地提醒,若需在私人医院住院观察,至少要两个星期,而一旦婴儿早产,进入新生儿加护病房几乎在所难免,整体费用恐将高达五位数以上。

无奈下,J唯有选择政府医院养胎,然而在这两个星期政府医院的医疗中,彻底改变J对公共体系服务的看法,她说,每天有很多医生巡诊,专业看诊每天打针,一大堆营养辅助品,还有三餐加一个点心,护士虽然忙碌但也都是经验老道,让她在养胎期间颇为安心,而在出院那天,拿到账单那一刻,让她更加珍惜我国的公共医疗体系,J说,这14天的安胎费用加生产费,总共才92元。

马来西亚的公共医疗体系,一直是国民心中引以为傲的社会基石,极低的收费、完善的医疗网与普及化的服务,承担起照顾全民健康的重任。从城市到乡区,无论身份、阶层或收入高低,人们都能以合理的费用获得专业的医疗照护,这是一个国家最伟大的社会安全网。

尤其是在疫情期间,那些穿著防护衣、戴著护目镜的医生与护士,是人民记忆中最感动的风景,他们是医者,也是守护者。我们希望公共医疗体系可以长长久久,然而,在这套伟大的体系背后,却有一群被高负荷工作压得喘不过气的人,那就是医生与护士。

研究显示,马来西亚的公共医疗系统正面临严重的人手短缺问题,因为福利及薪金问题,医护人员的离职率逐年上升,许多人选择到私人医院或国外工作,留下来的那一群,只能承担更多的轮班、更多的压力,有人因此患上焦虑症、失眠症、甚至职业倦怠。

一直以来,笔者都极为佩服那些花了多年心血拿到一个医生执照,他们本来可以有更好的出路,却依然选择留在政府医院、领著不上不下薪金的医疗服务提供者。要知道,要成为一名医生,从踏入医学院的那一刻起,他们便注定背负沉重的责任与无数个无眠的夜晚,六年的基础医学训练、长时间的临床实习、漫长的实习医师阶段,每一步都要经过严格考核与精神煎熬。而在真正投入公立体系后,他们依旧要面对人手不足、资源有限、病患量庞大及薪水低廉的现实。

因此,如果我们希望国家的医疗公共体系可以不崩溃,就必须给予这些医疗提供者最实质的支持,比如说合理的薪酬、清晰的晋升机制、足够的休假与职业保障,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职业所需。

唯有在尊重与支持的制度下,医疗体系才能长久稳固,因此政府应当给予公共医疗最大的拨款及预算,让医院拥有充足的仪器与人力配置,以减轻前线医护的负担,同时提升医疗津贴与夜班补贴,让他们的付出获得合理回报,要知道多少医生护士的离开,就是付出与得到不成正比。

只有在保障医护人员的权益后,才能守护病人的未来,当医生不再被疲惫吞噬,当他们不需要再烦恼经济拮据及前途茫然,他们才能专注救人,当医院不再是"人满为患"的战场,医疗质量自然能稳步提升。

我们感恩本地医院的医生及护士的付出,但不能只是口头感恩,要医生当圣人,而不给予他们适当的休息空间、合理的薪水待遇与心理的支撑,只有他们的继续坚守,才有让我们国民有更美好的就医环境。

林艾萱

毕业于博特拉大学大众传播系,拥有18年媒体经验,曾任职多家报馆记者及乐活志主编,现为自由文字工作者及专栏作者。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