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说的第一点或许对你了解自己有帮助,第二点对你减少吸收不必要的资讯有帮助。
第一点:一个人们惯用的词汇或句子,如果你也用了,那么很可能你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感受,就没了个人色彩。比如,每当要歌颂母亲,人们都说“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我”。除了“无微不至”,难道没有其他个人觉得特别贴切的词汇了吗?
经常问自己某个词汇和文句是否最能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受,是遣词用字的态度,别人即使听你说的、读你写的看不出这态度带出了什么不同且好的效果,但这种态度会有实质的影响,它会反过来使你对自己的感受、观念、内心状态等有非常细腻的认知和思考。
第二点:在大学,从一个年级升到另一个年级,是有条件的。有的科系,如果一科目不及格,不表示绝对不能升,还得看该学期总平均分数如何或者各科目有没有都超过一定的分数等等,可能出现的情况和条件可以是很复杂的。我这样劝导新生:你最好每科都及格,那么这些资讯就用不上,你也就不必费时读一些文件了解这一块。
同理,只要你对教育本质有深入的了解,许多教育公文其实也可以不必去看。“公文”,具体地可以指我国教育部公布的“学校新课程 2027” (Kurikulum Baharu Persekolahan 2027)文件(https://www.moe.gov.my/kurikulum-persekolahan-2027)。
学校新课程将在2027年推行,取代现行的小学标准课程(KSSR),以及中学标准课程(KSSM)。KSSR始于2001年,KSSM始于2017年。教育部长前几年就说了,这是废除UPSR和PT3后推出的新课程,重点转向评估方式的改革。
读过“学校新课程2027”,以上两点是我的感觉:从字里行间看不出新课程的特色(都是“无微不至”),读了过后也感觉从中所得的资讯对我的教育理解帮助不了多少(每科及格,有些文件就不必读)。
举个例子,“学校新课程2027”五项目标:
一、在生活的各个面向践行均衡的人生;
二、培育终身学习的文化;
三、珍视团结与和谐,并尊重多元性;
四、成为有文明素养并具责任感的公民;
五、具备全球竞争力。
以上哪一项不是关心教育的人老生常谈的?这样提问不是表示要有新意才算数。如果在文字上不能用点心思尝试突出己意和特色,其实就是在制造空洞、千篇一律的感觉。
关心孩子教育以及懂得如何实践教育的老师和父母,从一开始必然都已努力帮助孩子达到均衡的人生教育、培养终身学习的文化,即便全球化的概念还没有提出来之前,竞争力的培养也不会只停留在“本土化竞争力”。一种说词是这些都是在2027年后需要特别著重的,但从这些老师和父母的角度看,这些其实都常在心里,即便是在2027之前。
公文有公文的写法,教育部有教育专家写“学校新课程2027”,整体内容方面不能苛刻地说写得不好,但我个人读起来就是味如嚼蜡,还是前线的教育践行有趣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