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我’,这个‘心底的深处’又在哪里?它不是肉,不是骨;它不是思想,不是意识——聪明的人们都是如此讲的。那么,它究竟在哪里呢?”
 ——赫尔曼·赫塞《流浪者之歌》(亦译《悉达多》)                             
     

即将离开第七个城市。

15岁时,第一次读《流浪者之歌》,那浪迹天涯的浪漫与孤独,曾深深震撼我。

多年后回望,我发现,真正触动我的,与其说是作者其人,不如说是书里的“流浪者”。

他在45岁写下,我在15岁与他同频。

永难忘记,当时的某个深夜,还没睡著。忍不住起床翻开《流浪者之歌》,藉著窗外街灯的微黄,读读几页,舍不得合上。

微弱的黄光映照在白色的书页上,宛如照亮了一个极其明亮、耀目的精神世界,震动了我的灵魂。我觉得自己的灵魂,好像终于找到了一个归宿,带来了巨大的安定感。从此,心中多了几分踏实与沉稳。

长大后,这些年,在不同的城市生活,常常“在路上”。

“在路上”,意味著漂泊,没有终点,也不知道终点在何方,只有一站又一站。其中几座城市,印象尤深:

在杭州漂泊时,我才知道,世界上有一个城市,可以让人感觉,生活常常像散心。在人行道上,可以边读人行道地砖上雕刻的宋代词人柳永的词,边走路;

在古晋漂泊时,这个人口不太多的中等城市,让人常感觉宁静、安逸;

在新加坡漂泊时,紧绷和高压的生活节奏,让人时常感到窒息;

在新山漂泊时,我看到在地文化浓郁,华教精神执著;

在槟城漂泊时,我看到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坚持保留宝贵的古旧建筑物,和多元的历史文化遗产。

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性格和气质。我喜欢做过客,不喜欢做归人。

我喜欢这种状态——既有迷茫,也有期待;既有颠簸,也有惊喜;既有孤独,也有自由。

15岁的震撼至今未消散——那是一种永不消逝的浪漫,一段对生命无尽的探寻。

而“诗与远方”的远方,唯有不断“在路上”,才能到达。

我始终相信,每一个“在路上”的人,心里都有一位同行者。对我而言,那位同行者,就是常被视为德国浪漫主义精神最后一位骑士——赫尔曼·赫塞。

江立芙

互联网教育行业从业者、教育工作者、自由写作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