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凌早已不是校园里的“青少年问题”,而是渗透整个社会的顽疾。过去数周,两宗事件格外醒目:一是巫青团长阿克玛以倒挂国旗为由,上演政治霸凌;二是沙巴13岁女孩扎拉凯丽娜命案,必须依赖舆论持续施压,才逼得当局零星交代。
前者反映政治霸凌的嚣张与被纵容,后者揭示校园霸凌的血腥代价与制度失能。看似不相干,却都指向一个事实:霸凌文化已深植大马社会,从政坛到校园,皆难幸免。
阿克玛的操作堪称赤裸裸的霸凌。槟城一名五金店老板因无意倒挂国旗,已道歉并配合调查,原是可透过教育解决的小插曲,却被他炒作成种族与爱国的大戏。他不仅向总检察署下“最后通牒”,还带队示威、喊口号、以威胁施压。更讽刺的是,巫统高层为其背书,把挑衅粉饰成“爱国之举”。最终,他毫无悔意地走出警局继续发表偏激言论。这就是政治霸凌:以声势压倒法治,以恐吓换取掌声。
总检察署虽表明将援引《刑事法典》第505(b)条文提控阿克玛,但此案是否会像过往“大人物”官司那样半途搁置,让我们拭目以待!
另一端,扎拉凯丽娜却未能等来同样“迅速”的关注。她因长期霸凌导致缺氧脑损伤而死,本应促使政府痛定思痛,全面检讨校园安全。然而现实令人失望:从急救到调查、再到开棺复检,每一环节都暴露程序混乱、信息支离破碎。警方始终未交代全貌,家属与公众只能依靠社交媒体逼问真相。一条孩子的生命,竟要靠民间喧嚣换取迟缓回应,这难道不是对制度公信力的羞辱?
政治霸凌者能恣意横行,校园霸凌受害者却要靠舆论“争取正义”,这种对比正是大马社会病灶的缩影。制度在强者面前退缩,却在弱者身上反复失手。孩子的生命被官僚推诿所牺牲,政客的霸凌行为却被政党包装成“英雄姿态”。这种双重标准,正是霸凌文化蔓延的温床。
首相安华虽强调“零容忍霸凌与恐吓”,但实际行动乏善可陈。若政治霸凌可以轻轻带过,若执法只对弱者严格、对强者宽纵,那么所谓“零容忍”不过是口号。民主的意义,在于保护弱者免受强权欺凌。然而今天的大马,却见证了霸凌文化在制度庇护下滋长:政客越嚣张,孩子越无助。当霸凌成为常态,当制度无法保障公正,人民的愤怒终将在选票中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