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马来西亚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作为东盟轮值主席,首相安华成功促成泰国与柬埔寨达成停火协议,为紧张的边境局势降温。这场关键性的特别会谈,不仅促使两国重返谈判桌,也让马来西亚在区域和平协调中发挥主导作用,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这不仅是国家的荣耀,更是领导人外交手腕与战略判断力的体现。安华不仅化解了区域危机,也在关键时刻以实际成果转移国内反对派炒作的大集会焦点,展现果断政治手腕与国际领导气魄。
试问,如果不是安华,而是那个在任期内关闭国会、依赖紧急状态维持政权的慕尤丁,他有能力促成这类国际调解吗?若换成连在国内都难服众、缺乏国际影响力的韩沙,他又能否胜任?答案显而易见,这些国盟政客连本国治理都问题重重,何况涉足区域外交。
更何况,国盟至今仍未提出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蓝图。伊党口口声声说“我们有很多人选可以做首相”,但至今没有一个具备政策能力、国际视野与公众信任的人选。他们的“替代选项”不过是为反对而反对,批评空洞、立场反复、毫无建设性。他们擅长煽动情绪,却从未提出实质性的改革方案。若让这类松散、短视的联盟掌舵国家,马来西亚恐将再度陷入混乱与倒退。
然而,安华政府绝不可因此自满。外交成就虽振奋人心,但改革承诺才是希盟赢得民心的根基。多年来,希盟高举“多元、改革、进步”的旗帜,曾为非土著群体尤其是华社点燃希望。然而执政后在各种关键议题上的保守与妥协,却让许多原本坚定的支持者感到失望与被边缘化。
今日,安华带领马来西亚挺进区域焦点,证明国家并不缺乏有远见、有担当的领导人。但要真正成就历史定位,不只要在国际上有表现,更必须在国内守承诺、听民意。毕竟,没有人民的支持,再强的领导力也难持久;没有改革推进,再多外交胜利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国盟从来不是一个真正的选择,他们只是空洞的批评者,擅长否定却无力建设。安华政府,是人民寄予希望的起点,是理想的改革承载者。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他不能忘记是谁把他送上今天的位置,又是谁仍在等待那场被允诺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