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清晨,泰国与柬埔寨在边境再度爆发武装冲突。据两国军方分别发表的声明,彼此均指控对方率先开火,导致局势骤然紧张。这是自5月28日交火事件以来,双方又一次陷入军事对峙的漩涡。局势的发展不禁令人回想起2008年与2011年围绕帕威夏寺主权争议的年代,那些年里,泰柬双方因同一片土地反复交战,直到2013年国际法院判决该高地归属柬埔寨,紧张才暂告缓解。然而十年过去,旧争议似乎又有死灰复燃之势。

这场边境对峙中,一位柬埔寨民众在CNN国际新闻社交平台留言:"我们是一个小国,曾经受过百万人大屠杀的苦难,只想守护主权。希望交由国际法院解决。"这段话所表达的,是一种源自弱国的勇敢呼声,也是一种文明社会对和平的最后坚持。无论哪一方率先开火,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在主权争议尚未解决的前提下,军事行动是否真能换来安全与尊严?亦或只是将整个区域推向更大的不确定?

当前的泰柬争端,并不仅仅是地理领土的划界纠纷,它更是殖民历史与现代国际法碰撞的产物。英法殖民时期强行划定的边界,造成原本模糊、重叠的传统疆变成今日争执的根源。帕威夏寺正是最典型的例子,虽然地处边界高地,但由于法国殖民时期的地图标记,最终被国际法院裁定归属柬埔寨。

此外,区域历史中也不乏类似的现实考验。1941年12月8日,为发动对英属马来亚的南进战争,日本军队经由泰国南部,以陆路绕过英军在海峡的防线,长驱直入吉兰丹、登嘉楼、彭亨,最终直捣新加坡。作为回报,日军将玻璃市、吉打、吉兰丹与登嘉楼四个英属马来州划归泰国托管,直到日本战败后才归还。这段历史不仅证明泰国政权当时的现实主义取向,也映照出东南亚边界线向来是由外力与战争塑造,而非源于自然或民意。

马来西亚对这些历史创伤并不陌生。我们与泰国之间长达650公里的陆地边界,也是类似结构性划界的结果。马泰边境的稳定一直依赖于默契与克制的双边管理,而非单靠军事威慑。因此,马来西亚在看待泰柬争议时,更能体会和平解决机制的重要性,也更有条件扮演东南亚调停者的角色。

2025年正值马来西亚担任东协轮值主席国,此时此刻,区域更需要一个不偏不倚、稳健成熟的协调者,引导各方重返谈判桌,化解军事升温的风险。马来西亚一贯奉行中立外交,与泰柬两国皆维持良好关系,尤其在边境安全、经济联系与文化交流方面具有深入合作。如今正是展现主席国领导力的时刻,应以和平为原则,推动双方重启"联合边境委员会"谈判机制,必要时鼓励双方考虑将争议提交国际法院,以法律框架作为化解争端的保障。

我们深知,和平不是自然存在的,它必须靠制度保障与彼此尊重来维系。马来西亚在南中国海问题上长期主张多边机制、低调处理,也因此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同样地,在泰柬冲突中,马来西亚必须发声,推动克制与对话,为区域和平守住底线。

当局势升温,我们不能沉默,当和平受威胁,我们必须发声。谁先开火或许终将有公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若争议持续陷入军事角力,真正受苦的,永远是边境人民与整个东南亚区域的和平发展。

黄剑飞

自由撰稿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