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保险,现代人几乎都点头说得买,孩子一出生就保,到了老年,即使保费高涨,但医药卡始终是救命工具,在经济能力的许可下,是能保多久就多久。然而,虽然保险是现代生活的必须品,但在买保险的时候,我们也要去考虑,是否过度投保了?
朋友B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今年48岁,在中年面对事业危机的他,在重新梳理财务时,他吓了一跳,每个月光是保险保费就要他个人2000令吉,占去了三分之一的收入。
当初他买保险,是因为代理说:"这张储蓄型保单能保本还能帮你赚复利,年回报可达7%-8%。"这话听起来很诱人,于是他不止买了一份,还陆续加购了几张,深信"早买早保障,早买早赚"。他甚至以为,自己正在为未来打基础、为退休留下保障,买保险等同就是财务投资。
而朋友也购买了几份医药保险,更糟的是,有些医药保单保障项目重复,例如投资型保单里已含住院医疗险,他又额外再买了一份同类医药报单,每月多付好几百元,朋友笑说,如果真的失业的话,是否就要贷款来缴保费了。
保险的本意,是为了在风险来临时给你一个缓冲区,而不是让你为了一纸保单,把生活搞得捉襟见肘。保险不是理财工具,它更不是投资,但很多人,常常把保险当成了储蓄、投资、退休金,更有甚者,把"死亡理赔金"当成孩子 "未来的财富"。
笔者个人是非常认定保险的重要性,保险的核心功能是保障,如果不幸住院、意外、身故、重大疾病时的基本支持,保险是最好的转移风险工具,保险是现代人对自己与家人负责任的体现。
但我们要清楚认知,保险的核心功能并不是让你发财,或者是投资理财,而是在遭遇人生突发状况时,提供一份稳定的支持,尤其是重大疾病保险与医疗险,在这个医疗费用高涨的年代,等同于你为自己预先买下的治疗保障,有了保障,你至少可以无后顾之忧地专注于身体的治疗与康复。
曾经有个很有责任心的保险经纪跟我说过,保险是用来防万一的,不是让你现在就赔上大部分的身家,也不是让你以后可以大富大贵,如果为了续保而必须去借贷,那已经违背了保险的本意。
我支持保险,但前提是,你必须清楚它是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且最重要的,认清你的财务能力,你可以支撑多少的保费,能支撑多久。买保险,我们必须回归保险的原始功能,那就是风险管理工具,不是"全部都买",而是需要精准投保、合理分配。此外,我们一定要把储蓄、投资与保障三件事清楚分开来看,保险最大的功能是保障,那你应该最大化一些重要的保单,比如医药险、重疾险、意外险及人寿险,如果想要储蓄或投资,那就要寻找另外的投资工具。
我们要记住,买保险是为了让我们活得"安心", 买的就是一种对生命的保障,不是让你去等著当理财或投资,然后下半辈子都被庞大的保费拖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