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部把“高层次思维”列入课程大纲是当年的明智之举,但推行成效却是今天除了大家知道“高思维题目”之外,能实际了解其中好处及扎实掌握相关技能的老师、父母和学生,没有多少。有的人做个科学实验、变个魔术、出道难题就说是在办高思维教育,虽属荒唐,却不缺掌声。
不管是个人、私立或政府学校,要推动的若是名副其实的高思维教育,须自我鞭策认真做好以下五点:
一、须学习、掌握各种思维技能
海南鸡饭里没有鸡肉很荒谬,高思维教育著重的不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很荒谬,导致学生不诉诸思考应付所谓“高思维题目”,更是荒谬。但这些事情偏偏都已发生。
所谓思考,是指有目的、目标的思维活动,而不是指散漫的脑袋活动,更不是指胡思乱想。学习和掌握思维技能,对思维朝著目的和目标进行,大有助益。
武术老师教导学生,常用踢、打、摔、拿等术语。书法家谈书法,也提单钩、运腕、中锋、燕尾等等术语。说是在谈高思维的讲演人,却不见用“判断”、“推理”、“类比”等术语,顶多只谈布鲁姆分类法中的“理解”、“应用”、“评价”,或者表演一些魔术引发惊讶和娱乐效果,反映了我国高思维教育很不实在。
教育者须要老老实实地学习和掌握各种思维技能。过去十多年来的高思维教育都不认真做好这点,今天当然依旧不见实效。
二、须要有思考的习惯
不爱阅读的老师可能培养出爱阅读的学生吗?当然可能。但这个事实并不表示这些老师有理由任由自己没有阅读习惯。阅读除了习惯,还有更深层的东西,本身不阅读的老师顶多让孩子习惯捧起书,但无法把他们带得更远。
思考也一样。许多老师不但无法掌握,也没兴趣和足够的动力去掌握思维技能,毕竟要掌握思维技能,整个过程本身就是“硬战”的“烧脑活动”。老师不能把思维技能(比如分析)成功化作自己习惯用的思维工具,即便能教导学生分析课文,也难以分析得有深度。
三、须有思考的素养
其实有思考习惯还不够,还必须有思考的素养,为什么?因为凡事都会有走歪路、捷径的可能,而素养是歪路、捷径去不到的地方。写得一手好字的人没有素养,枉了书法艺术。有的人就是脑子动得快、琴棋书画、金融、政治、哲学、佛法、一夜速读即能上手,谈得头头是道,但味道就是不对,除非你本身造诣够深,不然肯定多了一位偶像。
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和习惯,最终为的还是他们能有思维素养,比如能在社交媒体上深思后才留言、不轻信网红言论、不做路霸、不多心制造争端等等。老师如果本身有思考的习惯和素养,才能减免把学生带上歧途的风险。把“高”思维教育变成“难”思维教育,不会是少数真正有思考习惯和素养的老师所为。
四、须能掌握学科知识
没有哪一门学科是不必用上思维技能的,但并不表示你掌握了思维技能就能高效地用在各个学科。思维技能在某领域的有效运用,须先要求对该领域的知识有一定的累积,能丰富则更好。缺乏相关知识,难以有效思考。
学校老师对所教导的学科有多年的经验,已具备丰富的知识量,唯须在现有基础上掌握思维技能。以为高思维教育之提出,表示一切的备课和教学需从零开始重新出发,导致怨气满腹,实也反映了对高思维教育之误解。
五、须对学生有所了解
所谓了解,当然是指对学生掌握思维技能、思考能力的了解。老师对学生的行为、道德、阅读、书写能力等的评估不会有问题,对学生掌握思维技能的评估却是能力不足,这和老师懂得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而不知如何培养孩子思考,道理是一样的。要提高思维方面的评估能力,同样以掌握思维技能为第一步。老师不能掌握思维技能,不只看不见学生的抽像思维活动,在评估报告中也难以言之有物,更谈不上欣赏学生的思维活动了。
另外,对学生掌握思维技能的程度有所了解,老师才能根据现成教学材料作教学法、提问法等方面的适当调整。不考虑学生的能力基础,随手拈来一道难题就说是高思维题目的人,建议找出爱因斯坦也不能解的题目,并高声说‘这就是高思维题目’,打包票是不会错的了。